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集体备课:城乡规划专业专项规划类课程教学研讨

发布时间:2020-12-15 作者: 浏览次数:

集体备课:城乡规划专业专项规划类课程教学研讨

 

20201210日晚18:30,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城市规划系专项规划类课程教学团队在学院南二楼301会议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由规划系郭亮老师主持,专项规划类课程主要责任教师贾艳飞、赵丽元、鲁仕维、林颖、乔晶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f224f1c74d6d2dc0f34b5690195a22d

 

在此次集体备课过程中,各位负责教师介绍了各自负责的课程大纲、教学重点、难点及授课现状,并且在课程教材使用、新技术方法在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等方面展开了交流讨论,达到了预期目的。除上述老师以外,何依老师、万艳华老师、刘晓晖老师均通过不同形式对各自负责课程提出了相关优化思路。

1. 课程大纲研讨

1)《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

首先,郭亮老师对《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课程大纲进行了介绍。《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分为上下两册,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关于道路与交通系统网络构成的基础知识框架,结合大数据分析与新技术方法的运用,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的整体认知,掌握道路与交通规划的方法及其应用。

针对《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I》课程学时压缩情况,赵丽元老师介绍了如何调整授课内容与重点。同时,考虑到现有教材更新不及时,赵老师在课程讲授时结合了最新的交通规划要求,增加了公交刷卡、手机信令等大数据交通调研方法等内容,从而提高课程的适用性。

d8c7a7eade13807756782782c8990a2

郭亮老师介绍了《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II》课程的讲授情况。在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道路网络与公交网络规划、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等主要内容之外,还加入了对相关交通管理与政策的解读,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最新的道路交通规划知识。

 

两位老师一致同意,可根据交通规划实践最新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优化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上下册内容,同时不受限于指定教材,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2)《中西方城市建设史》

贾艳飞老师对《中西方城市建设史》课程大纲进行了介绍,重点探讨了课程存在的难点问题。贾老师指出,当下城市建设史教材备案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材老旧,同时老教材中存在时间、命名等知识点错误。贾老师在备课时,结合自己的在编教材进行勘误,增加了较多历史图鉴;在授课过程中,从中外城市的时间对应关系为切入点展开讲授,从而让学生对中西方城市建设历史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贾老师认为应当在不脱离原有教材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自己的在编教材补充完善相关知识点,同时预计在明后两年可全面更换为个人最新出版的教材。

3)《城市防灾学》

乔晶老师对《城市防灾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了系统介绍,提出已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估对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并针对本科大五学习提升阶段的课程特点补充了新的规划理念和知识,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郭亮老师指出,最近防灾规划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规划类型、深度、广度都有新的要求和机遇,比如消防规划、人防规划等,可以在课程中进行相应的补充。

4)《设计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类课程》

鲁仕维老师和林颖老师对大一创新课程进行了介绍,虽课时较少,但也突出了该课程设置专题多、导师多、方向多的特点,以丰富基础概论知识讲授、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此课程与三上的《创新实践类课程》相比,前者主要侧重创新思维启发,后者侧重创新课题申报,应适度加强衔接。  

 

2. 课程教学与考核

在针对教学大纲讨论的同时,老师们对课程的教学过程组织及考核形式也展开了讨论。郭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实践案例对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应用,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分析技能,为后续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课程作铺垫。针对《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课程考核方法,应综合考虑以课堂参与度、课程作业及结课考试共同构成评价体系。

林颖老师与鲁仕维老师介绍了《设计创新思维》课程的考核形式,由随堂作业与结课作业构成,结课作业由四个专业老师分为四个选题,完成要求不同。其中,规划方向以四人小组提交课程创新设计报告的考查形式为主。

3. 主要改进建议

老师们对于下一步课程大纲及授课内容调整相关工作的建议如下:

1)系统梳理“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体系,完善专项规划类课程建设。

2)优化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等课程形式与建设思路,加强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衔接。

3)调整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优化相关课程开课学期与学时。

4)结合当前城乡规划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强化新技术新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撰稿人:韩梦凯

2020.12.11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