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景观学系师生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成果显著:两场学术报告+七项获奖

发布时间:2020-12-02 作者: 浏览次数:

20201121-23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多地承办,“线下会议+云端直播”相结合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在成都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风景园林·公园城市·健康生活,共设立6个分会场。景观学系在本次年会中表现亮眼:景观学系苏畅讲师参加1122日成都第六分会场“青年人才创新研究实践”,率先开讲;殷利华副教授受邀参加1129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健康生活”,进行了上午主旨报告;同时,景观学系师生在优秀论文评选和大学生设计竞赛中斩获7项奖项。

学术报告

苏畅 “中心城市区划发展差异视角下都市农业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以东京都市民农园为例”

 

第六分会场“青年人才创新研究实践”于1122日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了17位青年学者交流了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上的创新成果,探讨了行业发展和青年人才成长新思路。

苏畅老师率先开讲,报告主题是“中心城市区划发展差异视角下都市农业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以东京都市民农园为例”。报告从缘起、研究背景、都市农业概况、日本市民农园概况、东京都市民农园分析研究、结论六个部分展开,针对日本东京市民农园开展研究,对区划发展差异下的日本都市农业空间格局特征进行评估,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微信图片_20201130224040

1-2:苏畅老师分会报告(苏畅老师提供)

0)缘起

针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都市农业景观,苏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我们如何诠释都市农业概念?②都市农业应以何种形态存在于现代城市空间中?③都市农业如何面对城市区划的发展差异?

(1)研究背景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传统的城市扩张发展模式,导致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处于紧张状态,一般城市发展模式当中,由于建成区的扩张发展,周边农田面临着被侵占、被破碎化、进而被包围消失的流程。苏老师提出:如果在这个时空变换流程的某个环节按下暂停键,能否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呢?

 

3:都市农业研究背景(来源:苏畅老师报告PPT

(2)都市农业概况

苏老师从世界粮食与农业组织对都市农业的定义讲起,从城市发展和人居两个角度理解都市农业的概念,梳理了全球都市农业发展的进程,选择发展和管理都市农业较早、经验丰富的日本展开研究。都市农业形式多种多样:市民农园、农业公园、观光农园、自然修养存村等,市民农园是日本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形态功能最灵活的类型,可将市民农园作为衡量都市农业空间格局特征的重要对象和指标。

4:全球及日本都市农业发展进程(来源:苏畅老师报告PPT

 

(3)日本市民农园概况

首先对日本市民农园相关定义的核心进行总结:土地所有者、土地承包者或政府在城市内部、近郊或更远地区将土地进行有序开发及划分,出租给工薪阶层家庭和市民。在租用期间,承租者以休闲的方式栽植花、草、 蔬菜、果树或进行庭院式经营,以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根据规模和使用距离,日本的市民农园可分为:近邻型、日归型、滞在型三类。

5:日本市民农园的概念及分类(来源:苏畅老师报告PPT

(4)东京都市民农园分析研究

对日本首都东京的特点进行梳理:人口密度高、高龄化问题、耕地面积小且不断减少等问题,导致日本的市民农园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同时由于不同地区和城市定位的差异,东京都市民农园的发展程度、数量、分布形式存在着显著差异。

通过对东京都市民农园的现状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横向对比日本其他几个重要城市,东京都虽然耕地面积少、人口最多、人口密度大,但更重视耕地的开发和利用。东京市民农园现状有以下4个特点:①东京都市民农园占全国总数12%;多摩地区分布较多,市民农园总面积及农田面积较大;23特别区土地资源稀缺但得到了充分利用;②市民农园面积在500㎡—1500㎡区间,市民农园平均区划数(可租赁单元数)大部分集中在50-80之间;③已有服务于残障人士、高龄者、儿童等特定人群的区划设置;④服务与管理内容:以服务当地居民的为主、大多不具备管理者和指导员、少量设置基础设施。

从分布形态、数量和规模三个特征,诠释了地理位置因子对市民农园的影响,其中分布形态特征为:23特别区边缘呈密集的散点状分布,多摩地区从中东部团状,向西逐渐减少为稀疏的散点状分布;数量特征:靠近边缘位置城市的市民农园数量普遍较多,中心位置的城市市民农园数量普遍较少,岛屿地区几乎没有分布;规模特征:市民农园在练马区设置区划最多。

人口密度因子对市民农园的影响:23特别区最东部、南部的边缘城市和与其临近的其他城市,市民农园总量最多,规模较大;耕地面积影响因子:市民农园的规模基本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区划数量基本在50-100区间,受耕地面积影响较小。

6:人口密度影响因子的特征(来源:苏畅老师报告PPT

(5)结论

基于中心城市区划发展差异视角,苏老师对东京都市民农园空间格局特征进行量化,从其现状、分布特征、数量规模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与城市人口密度与耕地面积的关系:

①东京都市民农园主要有团状和散点状两种分布形式;②市民农园空间格局的差异与城市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差异有显著关系;③市民农园的分布同时由人口密度、区划的发展定位和所在区划的用地情况共同决定。

 

 

殷利华 《后疫情时代武汉住区绿地健康景观思考》

 

第四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健康生活”1129日在北京举办,会议旨在从新冠疫情背景下风景园林对城市公众健康、安全游览、防灾避险、美好生活的功能、价值、作用等方面,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最新成果,就提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质量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进行研讨。

   

7:分会场代表合影(照片来源:组委会杜建梅老师提供)

殷利华副教授代表万敏教授及课题组做了分会的主旨报告《后疫情时代武汉住区绿地健康景观思考》。报告从缘起、调研、发现、探讨、展望五个方面,探讨了疫情影响后武汉居民对住区绿地景观与公共健康关系认识;疫情前后住区绿地使用变化;以及对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建设建议。

微信图片_20201130213100

8:殷利华老师主旨报告(照片来源:组委会杜建梅老师提供)

1)缘起

研究缘起于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对比截止目前中美全国感染率的差距,突出了国内疫情防控取得的成就,研究聚焦到英雄的城市武汉。本次研究是2020425景观学系主要承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风景园林与公共安全”云端论坛万敏教授《来自一线的住区空间与景观战疫报告》的后续研究,引申出研究关注的三个问题:饱受疫情“大考”“解封”后的武汉居民①对住区绿地景观感受、使用前后有变化吗?②对住区绿地景观“健康”属性怎么看?③对住区绿地景观今后建设有什么“诉求”?
  
2)调研

调研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的梳理:住区宛如城市“有机体”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细胞,而住区绿地对居民的健康通常体现在:改善生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第二部分关于调研样本小区的筛选,从截止2020224日的278个高风险小区里,筛选出感染人数排名前列且绿化率≥35%15个高风险小区样本。第三部分调研由线上样本小区居民“问卷星”调研和现场访谈、观察线下调研共同组成。现场调研采用现场行为观察、随机交流访谈、小区物业管理采访咨询、同类景观专项对比、拍照记录等方法。

1636ee300570c7bb443cbaf99b02993

9:调研小区样本筛选(图片来源:殷利华老师报告PPT

10:样本小区现场调研方法(图片来源:殷利华老师报告PPT

(3)发现

基于前期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有四个方面的发现:

1)调研概况:调研者男女比例为1:1.45,女性比较乐意接受调查;受访者老年人偏少,主要因为老年人使用手机填写问卷的人较少;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较高,49%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受访者职业40.28%为企业职员。

2)疫情前后住区绿地使用状况6个变化:①居民使用次数“减少”:“增加”:“无变化” 3: 3: 2;②疫后使用频率每周1-5次,占85.2%;③使用主要目的由疫前的“锻炼身体”(88.92%)、“享受自然风光”(55.62%),变为疫后“舒缓压力”(66.67%)、“锻炼身体”(65.74)、“享受自然风光”(62.04%);④访问住区绿地位置:疫前更多“集中”到中心绿地,而疫后相对更愿“分散”到就近宅旁或开阔的滨水绿地空间; ⑤疫情前后使用住区绿地时间长短变化比例为 “无变化”:“缩短”:“增加” 9: 6: 5;⑥ 疫后,78.67%人在住区绿地停留15分钟及以上。

3)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存在3类主要问题:①住区绿地植物景观5个问题:绿地面积少、植物色彩季相变化少、植物发挥的功能单一或有限、垂直绿化少、绿化质量和维护管理不佳;②住区健身设施3个代表性问题:缺少健身场地、缺少健身器材、缺少设施维护管理;③住区道路景观的6个问题:人车混行、停车位不够、可达性差、道路绿化质量低、道路狭窄、路面不平整。

4)居民对住区绿地健康景观表达的喜好:①植景喜好:偏爱观花植物、暖色系植物、清香和甜香植物;②景观小品设施的4类偏好:健身休憩设施、公共艺术设施、科技交互设施、基础环境设施;③道路景观的喜好:绿化质量高、安全性高、人车分流。

11:疫情前后居民访问住区绿地位置的变化(图片来源:殷利华老师报告PPT

 

(4)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反映了后疫情时代武汉居民住区绿地健康类活动的三种意愿:种植类、锻炼健身、遛狗,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方面:微农。根据现场调研发现,住区的屋顶、窗台/阳台、楼梯间、宅前绿地、中心绿地及路旁绿地存在大量的微农业景观,包括容器、藤架及覆土三种种植形式;种植的植物种类包括可食蔬菜、瓜果、观赏花卉及药用植物。同时住区微农业景观也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规划和维护管理,破坏小区绿地景观;② 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提水浇灌;传统堆肥,产生异味,污染环境;③观赏性较差,随意摆放,没有规划布局和植物配置组合。结合相关的理论及优秀实践案例的研究,得出住区微农业景观的做法及相关技术:居民参与共同设计、共建;回收利用废弃家具;雨水花园(收集空调冷凝水及雨水滴灌植物)等。

12:老旧小区屋顶微农业调研(图片来源:殷利华老师报告PPT

第二方面:运动。首先总结住区绿地运动休闲空间现状:对场地需求较小的运动休闲形式最多;部分小区内的运动休闲场地将健身娱乐相结合,实行居民参与管理,使消极空间变得积极;养及趣味游戏类运动休闲在住区绿地中最常见,有些住区将其与儿童活动区结合。然后归纳住区绿地运动休闲设施存在的问题:设施管理不当、细节设计待提升。最后提出住区绿地休闲运动可拓展的4种类型:核心型、保健型、趣味型、惯常型;以及住区绿地休闲运动的3个发展趋势:与植被绿化相结合、与文化娱乐相传承、与网络科技相辅助。

13:住区健康绿地中的休闲运动发展趋势(图片来源:殷利华老师报告PPT

 

第三方面:遛狗。调研显示:19.2%人期待住区健全养狗配套场所,但是遛狗存在邻里冲突、宠物狗粪便污染住区环境卫生、遛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总结了我国的养宠现状、遛狗对人健康有好处、开辟住区绿地遛狗专区的作用、遛狗专区相关设施以及遛狗专区的空间设置。呼吁“善待毛孩子”,“领养代替购买”,善待宠物,住区文明养宠和遛狗。

 

14:住区绿地中的遛狗行为和场所空间及设施(图片来源:殷利华老师报告PPT

 

(5)结语

①对住区健康景观的展望:全民健身休闲运动持续,住区健康景观细节处显关怀;多方参与居民共建,提档升级住区健康景观;关注全民健康,关照弱势群体,共建和谐住区;②对武汉、国家及世界安康的美好祝愿。

15:展望多方参与住区健康绿地景观建设(图片来源:殷利华老师报告PPT

 

主旨报告汇报结束后,中国农业大学徐峰教授主持了圆桌论坛,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李延明院长、绿色疗法与康养景观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艺疗法与园林康养专业委员会主任,亚洲园艺疗法联盟主席,清华大学李树华教授、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陈明坤院长、殷利华副教授一起参与了答疑互动环节,并就未来住区建设和老旧小区微更新过程中怎样与健康、康养理念相结合的切入点,以及风景园林人在其中大有可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微信图片_20201130213119

16:主旨报告嘉宾圆桌论坛(从左至右依次为:主持人徐峰教授、李延明院长、李树华教授、陈明坤院长、殷利华副教授。图片来源:组委会杜建梅老师提供)

 

优秀论文

本届年会共收到涉及公园城市理论及实践、城市公共空间与健康生活、城市生物多样性、绿色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工程、风景园林管理、科技创新与应用等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505篇。学会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投稿论文进行了评审,评出优秀论文23篇,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景观系师生荣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佳作奖3个,占全部获奖论文的26%,是此次年会最多获奖论文单位。

奖项

论文题目

论文作者

二等奖

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京广高铁湖北段为例

殷利华,杭天,杜慧敏

 

二等奖

汉口中山公园变迁研究:动因、功能与格局

王佳峰,戴 菲,毕世波

三等奖

文化基因转译视角下的传统风貌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同兴传统风貌区为例

蔡卓霖,戴 菲,毕世波

佳作奖

20 世纪 50 年代武汉东湖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  

张仕烜,赵纪军

佳作奖

园中园在中国现代公园中的传承与拓新  

何梦瑶,赵纪军

佳作奖

基于MSPA   和电路理论的武汉市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杨超,戴菲,陈明,裴子懿

 

设计竞赛

本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的主题为风景园林与美丽中国。竞赛分设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共收到有效方案706份。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获奖作品51份。景观学系研究生组获得1项佳作奖。相比论文获奖,设计竞赛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获奖等级

作品名称

参赛完成人

指导教师

佳作奖

八小时之外——基于夜生活需求的武汉市环湖夜跑体系建构

孟诗棋、钟迪、侯玲

玲、陈曦、张仕烜

韩依纹、赵纪军

   期待景观学系在以后的年会中有更多的收获!

 

错过网上直播的同学还可通过观看以下链接进行报告反复的学习!

分论坛四:风景园林与健康生活链接:

http://m.yuanxue360.com/app/index.php?i=1&c=entry&share_uid=13&time=1&rid=150&do=index&m=wxz_wzbagent&code=061lj9000boVJK1nwd2003pxz91lj90e&state=STATE

分论坛六:青年人才创新研究实践链接:

https://b23.tv/hLeNwS

 

 

撰稿人:张雨

审稿人:殷利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