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第九届“无界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11-10 作者: 浏览次数:

2020118日,秋意盎然,第九届“无界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梧桐雨问学中心明德报告厅举行。论坛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华中科技大学、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联合主办,武汉市社会院、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武汉旅游体育集团共同承办,作为“2020武汉设计日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着重探讨共享遗产与文化交流问题。

论坛持续一天时间,采取线下+线上的形式,主会场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时开设苏州、巴黎、里斯本·波尔图三个分会场,共有24位国内外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共享遗产:文化的声音,交流的力量”,对文化遗产的身份、价值 、阅读,遗产活化利用的途径、案例、方法,以及疫情时代如何共享和保护文化遗产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118日上午的论坛内容精彩纷呈,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等各方嘉宾的发言基于不同领域的思考和实践,提供了关于共享遗产研讨的多方位视野,富于启迪,也显示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关注和认知从学界走向了社会,通过文化遗产载体留住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成为社会共识。面对一切均在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代社会,批判性地认知文化遗产的价值,建立长效机制和法规,多方合作参与,共享遗产保护经验方能可持续地推动文化遗产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01

开幕式由UNESCO工业遗产教席郭粤梅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贵永华先生、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先生致辞,武汉市副市长陈红辉先生宣读了《关于促进文化交流,保护共享遗产的武汉倡议》。邵新宇院士表达了对校城共建、共享城市文化的期待;贵永华领事认为遗产保护要关注人,营造属于当地的生活氛围;周先旺市长基于武汉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三个建议:共筑文明互鉴之桥,共筑合作互惠之桥,共筑情感互通之桥;陈红辉副市长倡议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02

开幕式结束后,主旨演讲环节由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规划师丁援博士主持。六位专家分享了各自工作和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建筑学会城乡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再生:遗产活化的活化途径

常青院士从认知与问题、再生的意涵、再生与再循环理论、再生平台、再生案例5个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保护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留住空间和场所的历史记忆,二是激发艺术和审美的现代情感,三是传承适地和体宜的建造智慧。保护是前提,再生是目的,建成遗产再生是要探求规则管控之下的新旧共生,真正将建成遗产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驱动力。建筑师应以敬畏和批判的态度,对其进行适应性的修旧利废-活化再生,在建成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

杨相卫 /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

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武汉疫后重振的重要力量

杨相卫先生展示了武汉众多文化遗产,也展现了疫后武汉文化活力和城市形象。武汉市通过科学规划和组织实施,推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资源转化利用,让文化遗产成为旅游资源;改造提升,将文化遗产密集区打造为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等措施,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武汉疫后重振的重要力量。


6EA9

董志向 / 武汉旅游体育集团董事长

重塑老汉口历史风貌、传承大武汉城市文脉

董志向先生介绍了总面积6.02k㎡的汉口历史风貌区保护概况:以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轴和沿江百里生态文化轴引领,六区联动,以重点社区、特色历史建筑改造为示范,推进片区建设发展,以及历史价值提升行动、老旧社区全周期治理行动、公共空间提质行动、基础设施优化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并重点介绍了三阳路片区、兰陵路片区、法领馆核心区等案例的保护发展方案。

杭侃 / 山西大学副校长、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

共享遗产: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从考古真实到生活美学

杭侃教授以源流运动平台的思考与实践探讨了从考古真实到生活美学的可能途径,以此回应文化遗产如何共享的问题。他通过电影、建筑等一系列案例论证了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应该利用也可以利用。难点在于:打破行业壁垒,梳理学术知识转化为公众语言;基于文化价值发掘,与艺术家、设计师、品牌跨界合作,助力品牌提质升级。考古所获得的巨大的物质文明基因库,如何呈现给大众?源流运动平台尝试通过文化遗产的再读、创作、对话建立过去、现在、将来的联系,以及遗产与我们的关系。

9332

邵甬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文化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海的实践和思考

邵甬教授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谈及文化与遗产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①文化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②文化塑造优质的城市环境;③文化影响城市的综合决策。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支柱: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两个上海案例:文化激发的思南路历史街区复兴,遗产引领的杨浦滨江再生,从理念、方法、效果等方面生动诠释了文化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所造就的历史空间非常珍贵,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更可持续的发展。

何依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联合持有人

武汉:城市文本与当代阅读

何依教授基于所主持的《长江主轴城市双修专项实施规划》项目,以历史之径与街区活化为线索,围绕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转向时空叙事,历史要素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建构,历史环境从严控留守转向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四个理念展开演讲。丰富史料的扎实梳理呈现了从明朝中期至今,武汉城市文脉中的重大事件对城市格局的影响。基于语言学相关理论方法,何依教授提出历史文本在现代城市的线性重构,即武汉历史之径,将历史建筑视为一种语汇,通过理解和转译实现意义的重新组合。

文中部分照片由何依教授提供,特此致谢。

注:“ICOMOS-Wuhan无界论坛” 创始于201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论坛促进了工程与文化、创意与遗产、大学与城市、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融合,搭建了武汉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交流沟通的桥梁,直接推动了武汉市成功申报世界“设计之都”和中俄“万里茶道”申遗,成为武汉市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撰稿/编辑:黄彬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