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2020华中科技大学MFA艺术硕士毕业设计成果展5

发布时间:2020-05-29 作者: 浏览次数:

2020华中科技大学MFA艺术硕士毕业设计成果展5

 

 

 

本次共有9组展示作品,包括:1)生态视角下的钢铁企业厂区环境设计、2)武汉警察博物馆室内外环境展示设计、3)汉口原俄租界李凡洛夫公馆保护与再利用设计、4)华商赛马公会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5)新泰洋行建筑改造与众创空间设计、6)共享理念下的青年公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7)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设计、8)城市意象视角下的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研究、9)都市农业理念在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毕业设计作品1

论文与设计题目:生态视角下的钢铁企业厂区环境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咸宁市金盛兰钢铁厂为例

 

设计者:华紫伊    指导老师:王天扬

 

 

设计概要:

随着国家工业化蓬勃发展,以钢铁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噪音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本设计以此为背景,综合分析钢铁厂区特殊的景观环境,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钢铁厂景观建设四策略:分区重点设计策略、水资源循环利用策略、植物绿化防污策略、工业风貌提升策略。旨在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钢厂环境,并且缓解钢铁工业对城市环境带来的破坏。

 

方案展示:

1.整体方案展示

设计前期主要针对金盛兰钢铁厂的区位,用地性质、交通、自然环境进行调研以及分析。着重分析场地内的自然环境现状,包括场地内的程高、坡度;场地内的气温及降水、废弃排放现状、土壤污染现状、地下水以及地表水水质现状。对于钢铁厂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片区分级,重点打造核心区域循环用水,重建生态水系统复合绿化,提升植物防污效能废物利用,延续整体工业风貌

 

平面图

 

2.片区分级,重点打造核心区域

2.1码头区景观设计

延续码头东西走向,设计景观广场。景观广场与企业入口形成呼应,成为对外展现的景观节点,广场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公共空间。助沿江边坡高差,增设沿江观景桥,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高度欣赏到长江两岸的自然风景,也可以欣赏到工业运输码头作业的全部流程和工业状态景观桥的设计增加了码头区的竖向交通空间的变化

 

金盛兰钢铁厂码头区景观效果图

 

2.2厂前区景观设计

景观沿用建筑中心轴线,采用对称式景观设计。入口处设计昭示性的企业Logo,景观轴线上增加水景,增加入口仪式感和景观层次轴线两侧设计地景式景观,硬质广场和绿化草坪相互呼应。

 

金盛兰钢铁厂厂前区景观设计

 

2.3生活区景观设计

生活区是员工下班之后放松身心的地方。本场地南部设计为运动广场,包括200m生活跑到,网球场、篮球场、健身器材区为企业职工提供休闲锻炼的地方。

 

运动健身区效果图

 

2.4生产区环境设计

生产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区域内环境设计主要通过绿化种植进行改善提升设计。

 

轧钢厂景观设计

 

能源厂绿化景观设计

 

3.循环用水,重建生态水系统

3.1区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河道的生态修复不仅是对河道前期不合理的开发的补救,也是对后续补给河流资源的有利保障。恢复河道生态要从水质的恢复、驳岸的恢复、人工环境的恢复协同考虑

 

恢复河道软性河槽过程

 

新长河道生态恢复效果图

 

3.2低影响开发技术(LID)应用

金盛兰钢铁厂雨水管理系统中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可以分为:雨水收集设施、雨水传导设施、雨水调蓄设施。雨水收集设施为:雨水下渗草坪,生态停车区域、透水铺装道路及广场;雨水传导设施为:生态植草沟,道路雨水边沟;雨水调蓄设施为:新长河生态河道、雨水花园

 

雨水下渗草坪及人工水景雨水循环图

 

金盛兰厂区内边沟及生态草沟排水效果

 

生态河道调蓄雨水

 

3.3 中水回收再利用

在厂区内设计整体的废水回收系统,生产以及生活用水通过管道收集到厂区内的原水处理站进行净化成为中水,净化后的中水通过管道可以作为厂区内植物的灌溉,或者再回用到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中。

 

中水回收系统示意

 

4.复合绿化,提升植物防污效能

厂区绿化种植,通过丰富种植层次来达到抑制厂区污染物的作用,通过分析厂区种植环境,总结出以下种植模式: 复层混交种植模式滞污土坡种植模式;滞沟种植模式

 

 

滞污土坡种植模式

 

滞沟种植模式

 

5.废物利用,延续整体工业风貌

5.1工程弃土再利用

在厂区中主要存在两种弃土环境,第一种是工程弃土,就地堆积,弃土囤积在场地,可将弃土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微地形的塑造,并配合挡墙,形成厂区内的人造景观环境。第二种弃土环境是未开发用地废土,主要集中在厂区周边,针对这种弃土环境可以运用自然式开发,结合原有地形起伏配合绿化种植打造成如连绵起伏群山一般的景观,并且可以共人们游憩玩耍。

 

厂区内人工景观微地形设计

 

厂区周边自然式微地形景观

 

5.2废弃材料再利用

钢铁厂区内有较多的轧钢后未达到出厂标准的废弃钢材,这些钢材一部分是堆放在专有的废钢堆放厂,或者是再利用回炉煅烧,在厂区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这些废弃钢材在加工形成景观艺术小品。

 

石笼景观座椅

 

废弃钢架景观廊道

 

总结与思考: 

设计从工业景观的角度研究了钢铁厂区这一特殊类型的景观环境出发,从钢铁厂区的整体概况自然人文特征厂区空间构成等方面总结出钢铁企业景观设计的四个策略最后结合金盛兰钢铁厂设计实例对以上设计策略加以运用本次生态视角下的钢铁厂区景观环境设计研究,仅仅是一次浅尝辄止的设计探索,且使设计主要是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进行设计创作,缺少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缺少一些科学的理论数据和量化研究分析

 

王天扬老师评语:

在设计中作者运用了生态设计理念为其主要依托,通过分析钢铁厂区的环境特殊性,结合生态设计理念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厂区环境。且从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还有国内外对于工业绿地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内外钢铁厂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作了调研和分析。在工业绿地、生态设计等相关设计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大胆的改造。且从场地特性、空间结构、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对钢铁厂进行解读,找到目前厂区景观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与之相关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不足的是改造区域用力稍显平均,把主要一二个区域做的更加丰富完善,呈现的效果会更加符合设计的表达。

 

毕业设计作品2

论文与设计题目:汉口原德租界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

——以武汉警察博物馆室内外环境展示设计为例

 

设计者:夏良娟   指导老师:任康丽

 

 

设计概要:

毕业设计结合当地居民对原德租界公共空间的需求,尊重地域文化,进行环境更新设计遵循生态设计理念,用花镜调节区域性空间微气候环境,指导武汉警察博物馆(原德租界德国工部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具体包括:汉口原德租界历史文化展厅、咖啡厅与室外景观的方案设计。将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与当代人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在室内展厅设计中融入汉口原德租界历史建筑元素开设研习咖啡厅为青少年课外交流与学习提供场所在室外环境设计中以花镜设计为主体,优化汉口原德租界景观环境。本设计方案旨在将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相结合,在保护汉口历史文脉的同时,焕发汉口原租界区现代活力。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武汉警察博物馆即原德国工部局办公大楼,位于汉口原德租界西南角(现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271号),胜利街与二曜路交叉路口,是武汉市二级优秀历史建筑。1895年建造,建国后由武汉市公安局使用,是武汉本土警察发展史的“目击者”。在公安部大力倡导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建设警察博物馆、武汉市政府开展“文化五城”与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该历史建筑被再利用为武汉警察博物馆,于20192月投入使用。

 

          项目区位图                    交通通达性分析图

 

2.整体方案

设计范围:武汉警察博物馆一层临时展厅设计(685㎡)及室外环境设计(332.5㎡)。其中一层临时展厅设计以汉口原德租界历史文化为主题,将前期理研究史料作为设计素材与展示空间结合。展陈大纲以呈现汉口原德租界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将汉口原德租界历史建筑特征与展示设计相结合。

 

武汉警察博物馆鸟瞰图

 

总平面图

 

武汉警察博物馆根据室内功能划分,为展厅与咖啡厅分别设置入口。室外景观小环境设计也分为咖啡厅入口庭院与展厅入口庭院两部分。咖啡厅入口庭院以花镜设计为主体。展厅入口庭院以明朗风格为主体

 

 

一层室内轴测图

 

一层室内功能分区图

 

根据武汉警察博物馆周边学校较多,休闲阅读空间少等区位现状,结合博物馆研究、教育等现代性功能将武汉警察博物馆一层室内空间划分为历史展示区、设备储藏用房、展示交流区及对外开放研习屋四大板块。

 

 

 一层空间组织设计图

 

 武汉警察博物馆首层平面图

 

3.一层室内外展示设计

3.1室内展示空间设计

序厅(汉口原德租界概况)以展现汉口原德租界的建设发展为主线,展品多为史料及整理史料所归纳的总结性表格等。该展厅将展示重点定位于回顾历史,以史料记载展现汉口原德租界历史文脉的厚重。

 

序厅设计效果图

 

汉口原德租界特色建筑展厅以展示建筑模型为主题,在观展流线上采用倒叙的手法,在建筑概况展厅之前设置特色建筑展厅,展厅内建筑模型为原德租界现存优秀历史建筑与在战争中被炸毁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引入智能化互动设备,给参观者提供点读型观展方式。

 

汉口原德租界特色建筑展厅设计效果图

 

汉口原德租界建筑概况展厅,依托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分类介绍汉口原德租界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及行政建筑建设情况。在行政类建筑中引入汉口其他四国租界工部局建筑,讲述相关租界管理政策。

 

汉口原德租界建筑概况展厅设计效果图

汉口原德租界历史建筑保护展厅设计,以原德租界部分历史建筑现状图、修复过程图、历史照片为主要展品,重点展示德国工部局、德国领事馆以及美最时洋行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历程。

 

汉口原德租界历史建筑保护展厅设计效果图

 

3.2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咖啡厅)

一层咖啡厅作为武汉警察博物馆独立对外开放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是博物馆人性化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咖啡厅整体设计为现代主义风格,简约温馨。运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建筑装饰风格,实现历史建筑的与时俱进。

 

一层咖啡厅入口设计效果图

 

一层咖啡厅单人沙发区效果图

 

3.2室外环境设计

花镜是一种造景形式,以塑造多种花卉交错生长的自然型景观见长。本次花镜设计以观赏性与生态性为核心,结合汉口原德租界空间环境,历史建筑风格特征,希冀实现武汉警察博物馆室外空间、色彩、环境的有机协调。

 

灌木配置平面图                          花镜配置平面图

 

 

花境设计分析图

 

花镜设计效果图

 

 

 

 

后天井设计效果图

 

总结与思考:

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复杂而充满挑战,设计者需尊重维护建筑原真性,在繁复的制约中做有限的设计,保留和复原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的基本原则。汉口原德租界历史建筑位于城市发展中心,满足当代人的健康生活需求也是历史建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现代发展相适应,历史建筑才能积淀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任康丽老师评语:

夏良娟同学对汉口原德租界的调研深,对历史建筑周边的环境及居住人口都做了详细的问卷分析通过在武汉警察博物馆实习,了解到这座建筑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空间细节,从而对毕业设计项目最后的成果打下良好基础。在一层的展示空间设计中,充分利用汉口原德租界的史料,结合展示现状进行空间设计。利用现有一层空间场地设计舒适的休息空间与院落环境,使历史建筑重新有了生机与活力。如果将设计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到办公区域和二层露台, 结合更多的建筑文脉及史料内容,效果会更佳。

 

 

毕业设计作品3

论文与设计题目:汉口原租界公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以汉口原俄租界李凡洛夫公馆保护与再利用设计为例

 

设计者:方雪丽    指导老师:任康丽

 

 

设计概要:

设计以旅体验与历史文化为切入点,汉口原俄租的李凡洛夫公馆为项目设计内容,对其室内外环境进行保护与再利用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包括:建筑外观、建筑细部、室内空间的修缮与改造,公馆庭院空间的再利用设计。通过设计李凡洛夫茶商历史文脉,以及民宿功能空间的置换,从而改善公馆内的活力,以达到激活建筑功能、传播汉口近代文化的目的。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李凡洛凡公馆位于原俄租界江岸区洞庭街88号,占地面积805.6㎡ ,建筑面积2048.3㎡。建筑平面长约31.9米,宽约27.3米,建筑高约13米。李凡洛夫公馆整体保存状况较好,未发现结构超荷现象。建筑一层、院落内和屋顶上有加建现象,原有空间格局部分改变,与整体建筑协调性较差。外立面门窗总体保存较好,部分材料、颜色改变。部分百叶窗不存,五金构件局部有锈蚀现象。由于房屋年代久远,屋顶渗漏严重,室内漏雨导致梁架、天花、楼板和地板受损。

 

 

建筑具体位置及周边环境现状

2.整体方案展示

将原诺夫公馆打造成分享型及文化体验型的高端精品民宿,住宿、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展示汉口茶叶贸易的繁华与路径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多种体验空间后的李凡洛夫公馆室内分为陈列区与民宿区两大块,改造范围包括一至三层。

 

建筑整体修复效果图

 

一层主要为公共区域,由展厅与民宿公共空间组成。展厅包括:临时展厅、手工体验区、讨论区、茶水间、休息空间等。民宿空间包括:前台接待、厨房、餐厅、桌球室

 

 

一层平面布置图

 

二层主要为私密区域,由陈列室与民宿组成。民宿包括包括亲子套间、商务套间、双人间、单人间、茶室及公共卫生间。三层为私密区,主要为民宿区域,包括双人间、单人间、仓库、布草间

 

二层平面布置图

 

 

三层平面布置图

 

3.保护与修缮

建筑的修复工作首先要加固原有的砖石墙体、拱顶、阳台、屋顶结构等建筑构件,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按照保留、拆除类别对建筑进行划分,对保留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突出特征的方式进行立面及外观整治处理拆除违章及影响城市美观的加建部分

 

建筑西立面修复方案分析图

 

建筑立面修复图

 

建筑门、窗修复图

 

在室内修缮工程中,对于室内格局改变的空间应进一步勘察研究,将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部位予以保留、恢复例如楼梯、壁炉对室内现有的地板、壁炉、天花线脚进行日常清理护。

 

 

室内楼梯修复图

 

4.再利用设计

4.1陈列空间设计

第一版块主要介绍汉俄贸易历史及手工茶叶的制作流程。入口门厅为汉俄茶叶贸易壁画,中间展柜以历史照片的形式对汉俄贸易历史进行介绍,左侧为修复的壁炉,右侧展示相关历史照片。

 

第一版块“汉俄茶叶贸易”陈列室效果图

 

第二版块主要介绍李凡洛夫公馆,入口左侧墙面以时间为轴线介绍建筑概况沿革,中间的大展柜主要陈列李凡洛夫公馆外立面修缮图与室内再利用的图,右侧靠窗一侧以图纸的形式陈列建筑修复图纸。

 

第二版块“李凡洛夫公馆”陈列室效果图

 

陈列室展柜三视图

 

第三版块以电子图片的形式展示各个公馆概况图片、建成时间、地点、建筑风格,游客也可以通过电子触屏了解各个公馆居住人物信息及其公馆历史概况。

 

第三版块“汉口现存公馆”陈列室效果图

 

4.2民宿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包括餐厅、厨房及桌球室。厨房与餐厅相通,中间有缓冲区。餐厅分为多人就餐区和双人就餐区,多人就餐区可以同时容纳10就餐。桌球室位于一层,与北侧后庭院相邻。

 

餐厅效果图

 

桌球室效果图

 

商务套间位于二层南侧,布局为二室一厅二卫,功能分别是主卧、次卧、办公间及卫生间。以体验俄式风格办公氛围基础进行设计增加亲切感。

 

  办公间效果图

 

亲子套间位于二层北侧,布局为二室二厅一卫,功能分别是主卧、儿童房、娱乐室、客餐厅及卫生间。主卧室采用鹅黄色调,运用俄式元素,创造俄式卧室氛围。 

 

主卧室效果图

 

总结与思考:

项目设计比较理想和感性,虽然考虑到经济效益的问题,设计了小型陈列室,但对公馆后续的维护与运营没有列出详细、可行的方案因此,该设计能否被落实、实施是一个未知。同时设计图纸更多的是效果展示,在施工图纸方面表现较少,细节设计的严谨程度不够。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再利用设计还需要考虑更多具体实施的问题。

 

任康丽老师评语:

方雪丽同学对汉口的公馆建筑有非常深入的调研, 前期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在进行李凡洛夫公馆建筑改造, 从测量到寻访都细致思考。将公馆的环境与室内空间以民宿的功能进行置换是一种设计思路 历史建筑展示空间也是空间中的一个亮点设计中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汉口俄国租界和茶商经营的那段历史但关于俄式风格定位不够准确,对当时的室内陈设和家具等内容配置还需思考,存在协调问题。

 

 

毕业设计作品4

论文与设计题目: 近代汉口原租界区娱乐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以华商赛马公会历史建筑再利用为例

 

设计者:周思怡    指导老师:任康丽

 

 

设计概要: 

华商赛马公会于1922年在“汉口模范区”内建成,是一栋与华商总会相似,兼具办公和娱乐功能公共建筑。该建筑在2008年修缮和改造过程中丢失了大量室内外环境的历史信息,体现不出建筑自身特色。本次针对华商赛马公会的再利用设计进行再思考,包含室外庭院空间、室内一层闲置空间和四层休憩空间,从空间布置、功能置换到主题设计依次完善。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华商赛马公会历史文化缺失的问题,提升华商赛马公会的社会价值与活力,充分体现汉口近代建筑自身文化特色。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华商赛马公会现位于江岸区汇通路18号,东北面至崇善路,东南面至江汉二路,西北面至吉庆街,西南面至汇通路。建筑坐落在“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历史文化街区西北侧,周边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老式里弄住宅如如福忠里、保元里等500米范围内有两处轨道交通站点,交通方便。

 

场地区位分析

 

2.整体方案展示

 

华商赛马公会鸟瞰图

 

华商赛马公会后院平面图

 

此次华商赛马公会再利用设计实践中室外环境的空间范围是建筑东南面与东北面两个院落。室内环境再利用设计空间范围是建筑一层入口大厅、左侧会客室、楼梯过道空间、四层员工休息室与露台。

 

华商赛马公会一层平面图

 

华商赛马公会四层平面图

 

3.节点展示

3.1室外庭院

华商赛马公会室外庭院空间有东南面的矩形场地和东北面的直角梯形场地,这两院落之间有一个狭长的走道连接。因此在设计时留出了停车面积,以供办公单位公车停放,随后再利用剩余空间进行环境美化。

 

华商赛马公会后院效果图1

 

华商赛马公会后院效果图2

 

3.2一层过道设计

华商赛马公会的过道空间有入口大厅及贯通东西的走道。大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建筑立面竖条元素及汉口近代建筑木框镶玻璃门扇造型,将大理石与木材两种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结合。正对电梯间的右侧墙壁可装饰大幅挂画,也可替换成LED显示屏,用来播报信息。走道两侧以挂画的形式,展示与赛马文化相关的历史照片。

 

华商赛马公会一层入口大厅效果图

 

华商赛马公会一层走道效果图

 

3.3一层展示空间设计

华商赛马公会的一层展示空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传统展示方式陈列“汉口赛马历史文化相关资料”。展示内容从“赛马入华”延伸到“汉口现代东方马城”。主厅中央还设置了赛马起跑闸样式的装置以凸显展厅主题,增强参观者的体验感。

 

华商赛马公会一层平面图

 

华商赛马公会一层展厅效果图1

 

华商赛马公会一层展厅效果图2

 

第二部分的展示空间是连接次展厅的接待室。该接待室设计成近代室内休憩空间的风格。在满足休憩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氛围塑造,帮助体验者更容易感受历史建筑的年代感。第三部分是建筑原有的报告厅,设计中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近代赛马影像作品,供游客欣赏。

 

华商赛马公会一层体验厅效果图

 

华商赛马公会一层汇报厅效果图

 

3.4四层休憩娱乐空间设计

为符合现代人的娱乐需求,将员工活动室分为三片区域,分别是健身区、台球区、影音娱乐区。员工活动室与职工食堂的整体装饰皆采用了木墙裙、拼花瓷砖地板、复古家具以贴近建筑的年代背景,营造复古氛围。幕墙裙之上的镜子饰板是为了在视觉上有扩大室内空间的作用。两个房间露台侧墙体改造成玻璃幕墙,使室内外空间的连通性更强。屋顶花园可成为室内视觉景观的一部分。

 

华商赛马公会四层平面图

 

华商赛马公会四层员工活动室 影音娱乐区效果图

 

华商赛马公会四层员工活动室效果图

 

华商赛马公会四层员工食堂

 

四层两侧屋顶花园都是无高差的平地式设计。硬质铺装采用彩色花纹地砖,与绿色植被对比明显。靠墙一侧设计以藤本植物为主的垂直绿化,增加绿化率。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结合季节变化,搭配不同生长周期的植物,其中以观赏周期长、带芳香的花卉植物为主,四季更迭,多彩变化。

 

华商赛马公会四层屋顶花园

 

4.专题设计

院门及栏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室内楼梯铁艺栏杆和建筑外立面雕刻装饰两处构建的装饰特点。并将提炼出的回纹、祥云、波浪三种基础元素重新整合,设计成具有Art-Deco风格特点的造型。

 

华商赛马公会庭院围栏及大门设计

 

一层展厅以传统展示方式陈列“汉口赛马历史文化相关资料”。展示内容从“赛马入华”延伸到“汉口现代东方马城”。

 

 

蓝色路径展板设计

 

赛马起跑闸样式装置效果图

 

总结与思考:

通过深入调研,总结归纳出华商赛马公会室内外环境现状的各项问题思考出初步改进方法。依据使用需求及现状特征,分区域对建筑进行再利用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总结提炼建筑自身的装饰纹样与历史文化背景特点,从而加强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关联,突出自身特色,提高建筑的社会价值。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挖掘近代汉口租界娱乐建筑室内外环境特色,推动近代汉原租界区娱乐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让武汉这座城市焕发更多独特光彩。

 

任康丽老师评语:

    周思怡同学对汉口近代娱乐建筑的调研踏实认真, 对历史建筑的场地观察细致, 在设计华商赛马公会中能够积极思考历史建筑与现代办公空间的功能置换及转型对建筑外环境, 深入分析停车空间休息空间的整合屋顶花园分析出空间的需求和景观季向。其毕业设计内容丰富, 历史建筑各层的空间风格上还需整体统一考虑办公家具与陈设配置的具体协调

 

 

毕业设计作品5

论文与设计题目:汉口原租界洋行建筑保护利用策略研究——原新泰洋行建筑改造与众创空间设计

 

设计者:姚孟    指导老师:任康丽

 

 

设计概要:

 

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寻求一个新的契合点。为了使历史建筑遗产能够符合当前社会需求,以一种更新再利用的方法来改造历史建筑成为较合适手段。在多次实地调研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沿革、相关建筑、现状三个方面详细分析新泰洋行确定设计理念并将历史性、生态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贯彻到新泰洋行内外境改造设计中。包括开放式办公大厅、模块化办公单元、创业展示空间、楼梯空间、非正式交流空间等。

 

方案展示:

1. 前期分析

1.1武汉现存近代洋行现状分析

以实地调研的方式考察并记录汉口洋行现阶使用情况及建筑内外环境改造状况,总结出汉口洋行目前主要的的五种模式政府办公、商业用途、展览建筑、居住用途、创业办公最终对比分析发现原新泰洋行改造为众创空间和公共展示空间是一种最优模式。

 

实地调研测绘

 

1.2新泰洋行现状分析

新泰洋行建筑现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设计院的办公大楼。此楼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31米。新泰洋行一楼现为苏荷酒吧从侧立面的入口可进入酒吧,建筑天井上的玻璃顶棚被刻意遮盖,内部光线较差。从主入口进入, 沿着旋转楼梯一直往上可到达屋顶平台,这里宽敞平整非常适合为屋顶花园为办公人员提供休息运动的场所,并且一线江景尽收眼底。

 

新泰洋行现状

 

1.3调查问卷分析

分析总结:1.创业者趋于年轻化;2.创业者群体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3.合伙人,市场渠道,融资是创业者最希望获得的;4.项目交流推广会和创业培训是创业者最想参与的活动。5.环境舒适性、生活配套和地理位置更多影响创业者对众创空间的选择。6.倾向于具有文化底蕴的环境办公。

 

 

问卷调查分析

 

2.整体方案展示

 由于众创空间的主体是开放共享,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沟通,因此传统的格局已不适用在改造的过程中将墙体打通,将原来的办公空间转换成以创业、办公、生活、社交、休闲、展览等开放功能空间。在改造设计中突出历史性,提取新泰洋行建筑构,如拱窗、穹顶、楼梯、以及与茶文化、万里茶道相关的设计元素,将其进行艺术整合,运用到设计中。

众创空间一层平面图

众创空间二层平面图

 

众创空间三层平面图

众创空间四层平面图

众创空间五层平面图

屋顶花园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入口观景区,休息区,活动区,讨论区,娱乐区,五个部分相互交叉,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

 

屋顶花园平面图

 

新泰洋行空间轴测分析图

3.空间展示

入口处小型休息交谈区取代原有的保安岗亭,主体为三块石头状座椅,分别象征着新泰洋行、新泰砖茶场、新泰砖茶场仓库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位置。

 

新泰洋行楼梯空间设计效果图

 

一楼区域整体为展示区,此区域对外可展示汉口茶文化历史发展,对内可开展新闻发布会、产品发布会、展示、会议、创业交流等。将中俄万里茶道抽象为绵延不断的白色画布,上绘有茶路途经城市和地区重要建筑,让参观者仿佛亲自踏上万里茶道。

展示区域效果图

开放式办公大厅位于第四层。其中的半开放式工位形成专注与连接的平衡,立面形式来源于新泰洋行的拱形窗,将拱形窗抽象简化形成三个简单的拱形,用色大胆鲜明,为众创空间增添活力。

 

方案一:开放办公大厅效果图

 

方案二:开放办公大厅效果图

开放办公大厅效果图

 

模块化办公单元长5米,宽4米,设立以“2”为单位的空间模式,提供独立的办公区域和休息区,既保存了在两个人使用时空间的相对独立性,又使空间相互呼应。为了空间利用最大化,办公单元的家具具有复合功能。

模块化办公单元效果图

 

模块化办公单元功能分析

 

新泰洋行为多层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屋顶面积较大较为平整,可以在汉口紧凑的用地中挖掘更多可供创业人员休憩、交流的场所,布置景观平台、咖啡厅、运动场地等室内外休闲活动空间。屋顶花园内设置跑道及健身区域,廊架等景观铸铁构筑小品也运用中。

 新泰洋行屋顶花园鸟瞰图

新泰洋行屋顶花园场景一

新泰洋行屋顶花园场景二

新泰洋行屋顶花园场景三

 

总结与思考:
    基于洋行建筑改造的众创空间设计,应选择高复合型空间合,并适宜高效的功能布局方式,实现“工作、社交、生活”的场景全方位连接提取旧建筑自有的历史元素,实现新旧形象的转换展示与交流的方式实现众创空间汉口历史风貌城市公共环境的延伸。设计中对于洋行建筑保护的研究还存在不全面的地方,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调研和考证,同时对于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再利用设计还需通过更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继续完善。

 

任康丽老师评语:

姚孟同学对汉口原租界中洋行的调研工作十分细致, 这也是研究生期间的重要经历收获汉口新泰洋行室内外空间环境的改造设计呈现出丰富的设计成果从室内办公空间到屋顶花园设计都符合现代办公环境的需求同时对俄商早期在汉口的茶叶经营历史在室内装饰设计中也有所思考如果能够再多结合一些史料, 合理运用到更多的办公空间, 汉口近代城市文化与建筑历史更多推广, 充分考虑空间色调的谐调,优化家具陈设的配置,设计内容就会显得加完善

毕业设计作品6

论文与设计题目:共享理念下的青年公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以武汉光谷新城青年公寓为例

 

设计者:范烨    指导老师:王天扬

 

 

设计概要:

武汉光谷新城青年公寓在基于周边环境的背景之下,首先希望通过项目的缓解附近大量企业年轻员工的住房问题。其次,借助共享理念降低生活成本,缓解青年群体的生活压力,为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群体间的交往,缓和群体间日益冷漠的关系。最后,借助公寓氛围的营造提高群体的居住品质,唤醒文化记忆,弘扬武汉文化。根据对案例的研究和归纳将青年公寓公共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基础服务空间、交通功能空间、公共活动空间与共享概念空间。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1.1场地现状

本案位于光谷四路和流芳园横路交汇处,区域交通状况良好。项目周边用地为住宅及公园绿地,周边商品房多处于建设或刚建成不久,可供租赁的房屋数量较少,青年公寓更为罕见。另外,项目周边商品房小区多处于开发状态,故日常便民设施尚未完善,因此公共空间内可以增加超市或咖啡厅等功能,作为对周边现状功能缺失的补充。而项目周边拥有较好的绿地资源,结合经济性因素,故本案不考虑屋顶花园功能设置。

 

项目用地分析

 

该建筑共4层,层高4.5米。单层面积820平方米。建筑位于丁字路口,公寓大门设置于车流较少的次干道,且面宽开阔,利于门厅氛围营造。建筑共有24根立柱,其中8根位于中部位置,对空间分隔产生干扰。建筑顶面为平顶,若采用顶面采光形式将产生阳光直射现象。

 

 

建筑限制因素分析

 

1.2群体特征分析

根据群体日常生活调查,对其生活作息结果整理如下。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群体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对功能的需求存在差异,设计之时可以结合群体的使用特点与需求,使用分时段共享的形式融入更多共享功能。

 

人群活动分析

2.整体方案展示

该公寓共有4层,共计60户,采用开放型内廊的交通组织形式。由于公寓规模较小,且考虑到共享公共空间氛围与空间交往性的塑造,采用以栋为单位的集中型共享模式中的首层式布局。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公共空间分布分析图

 

3.节点展示

3.1基础服务空间

根据研究与调研结果将本案的基础服务空间设定为共享客厅,共享餐厨,外卖与快递储藏以及公共卫生间。公寓共享客厅围绕公寓门厅布置,与公共活动空间以模糊边界的形式连接,采用可移动家具,加强了空间的多义性。厨房设有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外窗和排油烟设备,分为情侣(单身)厨房与邂逅厨房。餐厅根据不同就餐需求设置了不同大小的餐桌。

 

共享客厅效果图

 

共享餐厨效果图

 

3.2公共活动空间

 本案公寓规模较小,故公共活动空间采取集中型(底层)布局方式,以减少对居住空间的影响、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公共空间功能设置参考前文的群体调研结果排序,设有健身、办公、阅读、桌面球类、瑜伽、聚会、影音、VR、会议和咖啡功能。结合项目区位周边环境又增设了超市,以提高群体生活的品质与便捷性,并采取对公寓内外同时开放的形式,借此对周围环境功能起到补充作用。

 

公共活动空间分布情况

 

公共活动空间配置分析

 

咖啡厅效果图

 

共享办公效果图

 

多功能楼梯效果图

   影音室将多种功能复合设置,采用分时段共享的方式呈现。咖啡厅采用组合家具,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空间需求;多功能楼梯则借助扩大的空间设置了大量书柜,使得阅读功能可视化,引导群体行为的产生;共享办公空间设置了多种模式的家具,将健身功能融入其中,使得办公行为脱离传统的模式,创造空间活力。

 

影音室效果图

 

3.3交通功能空间

公寓交通功能空间包括门厅、楼梯与电梯、走廊与入户空间。公寓门厅面积为40㎡,厅、快递室相邻,配备有快递收发、雨伞租借、充电宝租借等服务。

 

门厅效果图

 

结合本案中庭的特点与共享空间概念中“一些人喜欢看别人胜过看自己”的心理特征,选择了开放型内廊的走廊形式,结合天窗为整体空间引入自然光;结合开放型内廊的设计手段,将走廊部分空间扩大,并采用金属栏杆,使得人群视线能与挑空中庭区域形成强烈的互动,为群体提供驻足与交谈空间。

 

走廊与入户空间效果图

 

 

电梯厅效果图

3.4共享概念空间

本案的共享概念空间按照共享内容的差异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以中庭区域的共享客厅空间为载体的物品类和活动类的交换,例如周末跳蚤市场等公寓活动;其二是位于公寓北侧的共享室,鉴于群体调研中对医务室有较强需求,其中主要承载以技能类为主的共享活动,例如医疗、维修等服务。

 

共享分析

 

4.专题设计

界面形式的塑造:共享理念下的公共空间中,丰富的界面形式赋予了空间更多的功能和活力。本案的共享餐厅、共享办公室与影音室空间均使用可移动隔断实现了空间的多种模式,加强了空间多义性。

 

 

界面分析

 

界面材质塑造:根据限制因素可知,武汉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大面积的天窗虽为空间引入天光,但无法避免夏季阳光直射带来的灼热感。所以公寓顶面玻璃天窗之下安装了一层形似百叶窗的木格栅,这样的组合不仅能缓解阳光直射的问题,且阳关透过格栅照射进来形成绰约的光影以及材质的叠加丰富了空间的感受

 

格栅效果图

 

平面材质分析

 

立面材质分析

 

界面色彩表达:公共空间为营造自然温馨之感多采用木材与绿色植物,整体色调较为淡雅清新,但在内廊的挑檐上运用了红、黄、蓝三种颜色作为装饰,借鉴了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中对于色彩的运用。

 

色彩分析

 

家具设计:本案由长江大桥造型之上提取拱形元素,加以分割,遂发现其具有较强的组合性与变化性,应用于餐桌造型能够满足群体不同模式下的就餐需求。

 

餐厅餐桌

 

总结与思考:

青年公寓公共空间是青年群体活动的场所,其功能不止是缓解群体的经济压力,增加空间活力、促进交往活动的产生,更是为群体创造归属感的空间,让群体在异乡交到更多朋友,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群体范围进一步缩小,按照区位、年龄段、职业等指标细分,深入细致的研究青年群体中的各类小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并且对于不同地域和文化进行研究,塑造具有特性的青年公寓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式设计,营造出具有特色的高品质公寓。

 

王天扬老师评语:

论文和选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注青年在城市如何更好的生活生存问题,以人为本应该是设计的首要指向,从这个意义上言,论文和设计是紧随时代的。正如作者在调研中所言,青年群体作为住房交易市场的弱势群体,其居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作者对青年住房进行了关注且作为设计对象,实施了自己的设想。设计实践的重点区域是青年公寓的公共空间。作者运用共享理念规划青年公寓公共空间的共享性设计策略,从流线丶功能划区丶共享空间区域几个主要切入点对公共空间进行了有效地设计尝试,从空间营造与氛围营造两个方面进行了更替换新。武汉光谷新城青年公寓的居住者多是年轻的高科技领域创业人员,这个设计也是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需求的。

 

 

毕业设计作品7

论文与设计题目:城市桥梁光影秀设计方法研究

——以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为例

 

设计者:陶梦楚    指导老师:张健

 

 

设计概要:

本研究的设计实践部分以笔者参加的2019年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项目为研究对象,对理论研究阶段整理出的城市桥梁光影秀项目流程、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进行检验。20194月武汉市“长江灯光秀”的第三期工程建设完毕,为献礼祖国70岁生日,更好的服务第七届军人运动会,为两江四岸亮化工程锦上添花,传播武汉城市品牌,讴歌劳动者,武汉市政府在五一劳动节前夕打造了全名为“点亮长江,畅游武汉长江灯光秀启幕秀的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活动。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项目采用了从城市发展需求入手的设计方法,从政府决策、项目策划、组织设计、项目实施四个阶段,对设计流程进行完整的解析,旨在通过项目实践,检验城市桥梁光影秀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并总结经验,找出方法论中的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

 

方案展示:

1.项目策划阶段

1.1光影秀物质技术手段分析

首先,在确定以武汉长江大桥为城市桥梁光影秀的载体后,从长江大桥的不同的建筑结构入手,利用不同物质技术手段,为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具体包括LED类、灯光装置类、建筑投影类、灯光喷泉类,共五种不同形式的光影秀,并为每种光影秀进行效果图的制作。

 

长江大桥光影秀表现形式分析

 

1.2设计要素分析

经过对各备选方案优劣势的比较研究发现,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段桥头堡和引桥区域具有投影面完整,地势开阔,公共交通站点密集,人流量大等优势。同时,吸取2018年中央电视台我爱你中国城市光影秀直播经验,此处选址近可观黄鹤楼,对岸可见龟山电视塔,远能视武汉鹦鹉洲大桥,桥梁光影秀与城市地标、景观之间相互呼应,具备文化科技融合的层次感和沉浸感,且符合中央电视台直播技术要求。

 

光影秀备选设计要素示意图

 

1.3创意主题分析

    本次长江大桥光影秀的创意主题为点亮长江,畅游武汉,活动涵盖长江灯光秀升级亮相启动仪式以及历史之城、生态长江、军运同行、礼赞祖国、致敬劳动者五大秀演篇章,分别从历史、文化、科技、生态、社会的角度入手,讲述了不一样国际盛事、国家要事、湖北大事、武汉城事。

 

 

2.组织设计阶段

2.1光影秀投影方案

投影方案:使用12台投影机正投的成像方式,总成像面积为1658平方米。其中桥亭区域叠加平打2台投影机,成像面积120㎡;桥头堡除桥亭外区域叠加平打4台投影机,成像面积525 ;引桥外立面区域叠加平打6台投影机,成像面积1013㎡。12台摄影机被分别安装在两个投影点,A点位6台投影机,负责投影投影引桥区域;B点的6台投影机,投影桥亭及桥头堡区域。

 

投影面尺寸(左)与投影机点位图(右)

 

融合矫正:选用的是WATCHOUT大屏幕融合拼接软件来对投影画面进行融合拼接以及异性矫正。因WATCHOUT每台主控机最大支持6通道,每通道1920*1080p输出,为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本项目共使用了3台视频播放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通过网线将换机进行连接。

 

WATCHOUT系统构架图

 

电脑摇头灯:为保证光影秀的完整性,增添观赏的细腻感,除了以建筑投影外,现场还在长江大桥护栏与桥亭外围放置了50台电脑摇头灯。

 

电脑摇头灯点位图

 

电脑摇头灯现场实景图

 

2.2数字内容方案

整场光影秀的投影数字内容共分为7个章节,总时长32分钟,其中暖场和大合唱两个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祖国纪录片和武汉城市宣传片的视频剪辑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原本十分完整的画面与投影立面相契合,其主要作用是为光影秀进行预热和收尾,为观众入场和离场营造活动氛围。

 

长江大桥光影秀数字内容示意图

 

2.3现场组织方案

现场布局:现场划分出了独立的设备区域、光影秀演区域、观赏区域、停车区域、安保区域和人流通道,每个空间根据不同需求由水马、铁马或软隔断进行区分。

 

长江大桥光影秀活动现场布局图

 

交通组织:在43018002200,对临江大道的彭刘杨路至中华路路段、民主路的临江大道至解放路路段进行封路,禁止机动车通行,仅允许持通行证的活动车辆通行。将往日单向通行的解放路的民主路至张之洞路路段临时改为双向均可通行,以缓解临江大道封路带来的交通压力。同时为解决车辆停泊问题,设置三块停车区域,分别用于停放嘉宾车辆、载客大巴车和急、供电、通讯等功能型车辆。

 

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现场停车示意图

 

安保方案:活动的安全工作方案应包含消防安全措施、车辆停放与疏导措施、入场人员安全检查、应急救援预案等多个方面。长江大桥光影秀活动现场设有控制中心,负责进行整个活动现场的实时调控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在活动区域附近配备了急救车、通讯保障车、消防设施、应急广播、应急照明等等一系列安保设施,以应对活动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突发状况。

 

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现场安保示意图

 

 

3.项目成果展示

   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作为长江灯光秀的启幕秀演活动,于2019430日晚20点顺利开演。整个长江大桥光影秀的策划、制作、施工周期接近3个月,期间多次对数字内容,光影秀方案进行了调整,通过光影秀当天现场图与前期设计效果图的对比可以发现,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在视觉上基本实现了预期效果。

 

光影秀现场图与前期效果图对比

 

总结与思考:

本项目结合了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设计实践对城市桥梁光影秀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建设武汉夜间景观的焦点、打造多元化的城市节事活动、提成武汉城市文化形象的设计目标。与此同时,由于桥梁灯光秀涉及到建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笔者跨学科理论基础较薄弱,在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偏重于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尚未能基于数据分析和模型推导对新媒体艺术介入桥梁建筑的具体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在未来关于数字光影技术与城市空间的结合方法研究中,可更多的着眼于城市夜间景观的整体打造,通过整体规划设计,使单个的城市夜景节点相互关联,进一步促进城市夜间景观的品质提升。同时,坚持桥梁观影秀传递艺术与文化的永恒主题,不断探索更多元化的技术与艺术语言,推动新媒体艺术更广泛、更深入的参与城市生活,为城市文化传递与城市形象塑造服务。

 

张健老师评语:

该课题以武汉长江大桥光影秀项目的设计实践为例,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桥梁光影秀的基本理论、设计原则与方法等,对数字媒体艺术介入城市桥梁夜间景观设计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其研究成果对城市光影秀的创新设计,多元城市形象的构建等都具启发性价值。

 

 

毕业设计作品8

论文与设计题目:城市意象视角下的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研究

设计者:刘啸    指导老师:黄建军

 

 

设计概要:

目前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小型城市盲目建设更新氛围不断高涨,导致这些城市的历史文脉营造工作与发展建设项目的矛盾日益显著。同时,在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可见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广泛普及,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的营造与保护活动也少之又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破坏。线性文化景观的尺度与内容足以对中小型城市的历史、人文、等传统文化特色进行继承与彰显,且对其的重视与营造更容易对城市整体文化氛围的构建起显著的通经活络作用。城市意象的视角能对特定空间中的历史文化文脉进行独特的解读与分析。因此,城市意象的视角对以历史文化内涵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线性文化景观的环境艺术营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基于以上背景,论文及设计从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出发,将城市意象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至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中。在其视角下探讨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的策略,以达到提升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艺术性、文化性的目的。

 

方案展示:

1.背景分析

目前受到荆门市政部门南移的影响,大部分的政府机关、交通枢纽站、部分医疗资源等正逐步搬离老城区,迁至南部的漳河新区对于老城区而言,其原始活力受到新区的威胁。尤其是对于见证了荆门发展,并深刻影响了荆门发展的竹皮河来说,正在因为环境的变化、老旧发展方式的破坏以及规划的忽略导致了破旧、脏乱的感觉,也面临着被人们的遗忘的危险。

 

 

地理位置分析

 

竹皮河服务范围及人口示意图

 

2.文化资源分析 

荆门不仅是湖北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着明显陵、屈家岭文化遗址、黄仙洞、漳河风景区等文化及旅游资源。本设计对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意象进行分析,通对荆门城区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意象元素和符号进行归纳总结与概括,有利于梳理出荆门城市人文精神的关键点和对重要文化氛围进行掌握,保证基调正确为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营造的具体方案提供必要的调研基础。

 

三台意象元素提取图                      桥类元素提取示意图

 

 

东山宝塔意象元素提取及设计示意图

 

 

荆门城区主要文化意象分布图

 

 

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五意象认知图

 

3.整体设计

串联竹皮河城区流域内的地标、节点、线性的道路、边界及面状的区域,凸显各元素之间相辅相成、交织缠绕、影响渗透的空间关系,搭建出有机统一的线性文化景观空间架构。并以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为核心纽带疏通荆门中心城区历史文脉与发展结构,激活荆门老城区人民对于竹皮河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总平面图

4.分区设计

对竹皮河城区线性文化景观区域进行进一步划分,将历史背景、发展阶段与目前功用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体现各分区内的同质性征。整体思路上,加强意象特征并对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有主题的设计,体现内部的有机统一。对区域间的进行软衔接,实现区域联动。对历史文化意义重大的街区及其周边环境实施规划控制并加以保护。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主要分为五个主题区域,即繁盛竹陂道诗意浏河岛闲适苏畈桥野趣月亮湾

 

繁茂竹陂道效果图

 

诗意浏河岛效果图

 

野趣月亮湾效果图

 

5.道路设计

首先应该遵守原有路网格局,延续古城街巷机理;其次,充分利用好通达性好的主要交通道路,体现好城市中线性文化景观的空间关联性;同时,在资源梳理完毕的情况下建设及保护文化景观内部的生活性桥梁,维持其走向和尺度;最后,针对线性文化景观内部意象的提升与营造合理规划新的道路流线,尊重各类活动的行动轨迹。

 

河边道路设计图

6.节点设计

北门市场基地原有肌理混乱,功能繁杂,有许多空间浪费及空置的现象。本案首先将北门市场主要的物质意象:老式建筑结构与青石板路,与空间行为意象:集体商户、个体小贩、生活物资购买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上队北门市场的环境做出改善。将主要结构和历史文化建筑保留,让中央区域形成一个活动广场,提供商业、集散、休闲等多功能活动广场。该区域的改造特色为将棚户市场外立面设计为通透的玻璃结构,半开放式的外围部分与集市相呼应,增强体验感。从流线上看,设立三种流线为集体商户、独立农户、参观人群都提供独立的交通通道。

 

北门市场设计分析图

 

北门市场效果图

 

标志物突出效果图

 

野趣月亮湾的东宝山入口为例,在山体边界上设置可以俯览竹皮河河道的眺望点,一方面是用美学意象提升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另一方面则是给使用者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每日所处的环境,唤起情感纽带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的新意象。

 

边界眺望点效果图

 

7.物质意象设计

以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内的区域特色以及实际资源两个方面作为考量因素,将物质性意象合理适当的布置在景观内并重点强调。竹皮河南段与中段主要依靠其丰富历史文化建筑资源,强调各类历史建筑意象,打造文化小品意象,并根据该河段条件设计适宜的护岸与植物意象;东段则着重突出生态特色,将水意象、生态护岸、植物等作为亮点;北段为突出其与居民区结合的背景,利用护岸、文化小品、标识系统打造出丰富多样的使用环境。

 

 

水意象示意图

 

 

 

方言互动装置

 

标识系统小品

 

8.人文精神意象设计

人文精神意象包含了非物质类的行为意象与感知性意象,是城市意象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作者对整个线性文化景观在不同时间的实地调查,总结出了如下图所示的行为意象分布及频率表,在结合了荆门的历史人文氛围基础上,在线性文化景观内确定并布局了各类人文精神意象的发生位置,设计能够提升该意象的空间或设施。

 

 

行为意象分布图

 

河边观鸟效果图

 

夜景照明示意图

 

总结与思考:

本次在城市意象视角下总结出了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的目标与观念、得出了三方面必要的营造前期准备、城市意象五要素出发的营造手法,八个特征营造的具体思路并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作者家乡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环境做出了深入的实际调研与系统性的梳理,得出了具有现实价值的结果。基于此对竹皮河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提出了具体的营造方案但是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需结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各专业人才的共同合作,而本文的主要涉及领域是环境艺术设计,观察视角有限,深入分析还不够,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黄建军老师评语:

现有的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研究大多只提出营造策略,真正将理论与策略落到设计实践中的学者较少,也没有对以河流资源为依托的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单独做出深入研究的将线性文化景观环境营造真正落实到本地尺度,让线性文化景观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国家遗产范畴,使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值得肯定。但是需要注意线性文化景观的类别较多,每一类线性文化景观环境在理想状况下都应有针对性的营造策略,故本文营造策略的广度还有待拓展,深度有待提高

 

 

毕业设计作品9

论文与设计题目:都市农业理念在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环

境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浦江郊野公园为例

 

 

 

设计者:周晓    指导老师:王贞

 

设计概要:

本设计通过对都市农业理念在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探索都市农业所具有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掘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营建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指导设计实践,寻找都市农业在城市建设中的发展方向,希望能拓展都市农业理念的外延,为城市健康环境设计提供新思路。

设计内容主要从环境感知、活动感知、文化感知和游憩感知四个方面出发,以下四条策略为主线对公园整体进行都市农业整体布局:①充分发挥生态基底优势,以低影响开发为原则进行特色农业环境设计;②设置兼具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农业活动,创造丰富有趣的活动体验;③收集农业要素,挖掘历史文脉,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氛围;④从游憩者角度出发,结合互联网的运用,营造舒适的游憩环境。

 

方案展示:

1.总体规划

基地总面积为8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15.21公顷,农业用地面积约69.6公顷,林地面积约6.48公顷,建筑用地面积约1.4公顷,公园可承载游客容量为40万人次。按照不同的景观风貌将公园分为6个区域:林地风貌区、湿地风貌区、农田风貌区、特色农场风貌区、滨江林带风貌区、古镇人文风貌区。

 

总平面

 

鸟瞰

 

景观功能分区

 

2. 环境感知设计

基地内有大面积的集中水稻田和临近村庄的菜地,农田肌理突出,形成局部特色农田景观。并且水网密布,有很高的水面率,地形地势总体走向较为平坦,平均高程为4.3。场地内生物多样性情况较好。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尽量保留原有农田肌理,改善基地内水源的污染情况,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生态系统优化,以低影响开发为原则进行设计。

 

生态布局分析

 

环境感知局部设计效果

 

基地内的景观风貌主要以农田、林地和湿地为主,因此植物景观营造原则是在保护现有农田和林地植物的基础上,对生长不良、景观效果欠佳、相应的景观生态功能不能满足恶区域的进行修复和改造,并遵循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体现当地植物群落特征,增加教育功能,提升景观价值。通过采用乔木、灌木、草本和湿地植物的结合,形成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群落形式,增加尤其环境的生动性和可参与性。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植物的花、叶、果、种子、树干等观赏要素创造四季相宜的农业景观

 

栽植品种四季效果

 

不同区域的农业景观布局设计

在进行景观布局设计时主要运用单一品种片植、单一品种点植和多个花卉和高草品种混植的手法。

 

 动物多样性策略

 

在进行林地生态系统设计时主要在林地的内部增加异质性斑块,强化边缘效应,优化植物群落层次,为动物提供食物,并逐步向自然森林演替;农田生态系统的设计是在水稻和菜地基质上增加其他有涵养土壤功能的植被斑块,增加林网强化与周边生境的联系;湿地生态系统在河流、坑塘和浅滩湿地,兼顾雨水收集与调蓄、灌溉、水质提升功能,并通过扩大水陆交错带、生态驳岸建设、增加岛屿等措施增大边缘效应,构建湿地植物群落,向自然演替过渡。

 

林地、农田和湿地的生态系统优化策略

 

3. 活动感知设计

上海市的旅游收入在全国排名中靠前,居民出游潜力大,人均GDP较高,旅游业整理发展趋势良好。上海旅游业形成了中心都市休闲,郊区生态度假的格局,但高等级景区中农业类最少。基地内存在较好的旅游资源,林地和农地能营造特色农业景观,滨江区域可以规划游憩步道,中型小镇可以改建为特色古镇街区,利用场地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将价值发挥到最大。

 

旅游活动分析

 

活动感知局部设计效果

 

食物想要从种子成长为成品需要经过一系列艰苦的过程,在浦江郊野公园,游憩者可以完整的看到并体验食物一生的成长轨迹。基地内的活动项目设计以食物的活动足迹为依据进行串联

 

活动感知设计

 

4. 文化感知设计

基地内文化内涵源远流长,整体建筑风格偏向江南建筑的白墙青瓦飞檐,土地资源的利用也以种植水稻为主,保留有特色建筑风貌和特色苗圃,可以挖掘其历史内涵,融入到场地设计中去

 

浦江郊野公园文化内涵分析

 

基地内文化感知设计主要从材料的运用和农业符号上来表达,树池设计借鉴了草编织的纹理,树木年轮的表现,并与植物生长相关联。景观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夜里田间萤火虫的回忆,伴随着槐花的香气,一起感受水流的潺潺温柔。基地内基于文化感知的设计主要表达出现代都市人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从材料和造型表达上项游憩者传递静谧,温婉的情绪。

 

材料运用和符号表达

 

文化感知局部设计效果

 

5. 游憩感知设计

浦江郊野公园的游憩方式主要有四种:轮渡游憩、坐车游憩、骑行游憩和步行游憩,较远的游憩者可以选择以地铁、公交、船、汽车等交通方式到达,附近居民可以选择步行到达。游憩区域主要分为滨水游憩区和公园游憩区,缺少基础设施和景观美化,游憩环境有待改善基地内的道路规划较为杂乱,经常出现断头路,需要进行重新规划,且缺少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游憩分析

 

游憩感知局部设计效果

 

基地内主要设计了三个游憩路线规划,一是农业体验游,主要针对想体验农家田园生活的都市客群,游线以朴门农法参与体验项目为主,属于带住宿的深度度假游;二是休闲观光游,主要针对纯休闲观光的游客,游线项目偏重于娱乐观光、休闲购物与有机餐饮;三是家庭亲子游,主要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客群,游线项目偏重于寓教于乐和全家游玩,融入部分农学农艺参与性活动

 

三条主要游憩路线规划

道路设计

 

总结与思考:

本设计虽然尝试从多学科角度进行本专业的设计讨论,但在具体设计中表现较为浅显,并没有深度挖掘不同领域中的设计表现,缺乏较为详尽的专项论述。例如在农业植物方面缺少对其土壤要求、结果条件、环境温度和湿度等专业种植知识的详细研究,没有对种植-生产-销售的产业链中进行详细的描述;在农业活动的设计中缺少对人群、行为、心理的调查;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样本数据不够充分,大量的样本数据更能支撑理论研究的可靠性。针对本设计的局限性,都市农业在郊野公园游憩空间中的应用方法还需更深入的了解,对其进行的方案设计还有待加强和更细致的描述。

 

王贞老师评语:

周晓同学的硕士论文《都市农业理念在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浦江郊野公园为例》,将“都市农业”概念与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相结合,通过环境设计的手段来探讨中微尺度下,城市环境将为未来可持续的城市生活提供怎样的物质和精神支撑。作者从概念入手,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寻找环境设计的原则和依据,最后选择永续农业和互联网两大关键技术作为设计支撑,从环境感知、活动感知、文化感知和游憩感知四个维度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设计成果。2020年新冠疫情已经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新推到大众面前,如何在日益远离自然的城市环境中,重新纳入农耕文明时代的理念和要素,结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塑造健康城市环境,变成环境设计师新的研究领域,周晓同学的论文无疑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具有实践价值。

 

 

图文编辑:华紫伊、夏良娟、方雪丽、周思怡、姚孟、

范烨、陶梦楚、刘啸、周晓

图文审核:任康丽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