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开拓创新视野,筑牢理论之基——城乡发展理论类课程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21-04-24 作者: 浏览次数:


20214221300-15:30,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城市规划系城乡发展理论类课程教学团队在学院南二楼301会议室开展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由课程团队负责人彭翀老师主持,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刘合林、赵丽元、罗吉、李蓉、王宝强、朱继任、单卓然、鲁仕维、张梦洁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此次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学团队各位老师介绍了课程电子课件的主要框架与内容,包括课程大纲、课程重点及难点;其次,教学团队讨论了各自课程内容的交叉点以及融汇协同的方案;最后,各位老师针对授课现状及主要问题对课程建设进行讨论。每一位老师凝神聚智,对课程衔接及城乡发展理论类课程体系建设建言献策,同时对教材编写与申报、线上教学平台技术在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特点及效果等方面展开积极交流。团队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讨论氛围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教研活动目标。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首先,彭翀老师对《城市地理学》课程大纲进行了介绍。彭老师指出,《城市地理学》的课程目标是在国内城市地理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对世界城市化和城乡空间发展一般规律的介绍和分析,拓展学生对于城市地理学的国际化认知,同时加强学生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地理学分析技术方法的掌握。

   

朱继任老师介绍了《城市经济学》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重点介绍了新加入的内容版块,包括土地经济,土地产权、房地产策划、土地使用权交易等方面的知识,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一定创新。赵丽元老师提出交通课中也涉及到经济学问题,经过讨论后明确了课程内容边界及衔接问题。

李蓉老师对《国外城乡规划理论综述》课程的大纲、授课方式以及学生上课反馈情况等进行了介绍,重点探讨了课程存在的难点问题。李老师指出,课程相关背景及哲学基础等课程外延和涵盖度较大,学生对于知识体系掌握具备一定难度,如何引发学生对规划研究的兴趣与思考是课程的关键。赵丽元老师指出理论课程的必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课程教学需要着重思考加强的问题。

  

王宝强老师介绍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内容,提出该课程前半部分重点关注生态学中的核心基础理论知识,后半部分聚焦与规划专业高度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特别是在国土空间体系重构背景下,新增加入了双评价、生态保护线划定、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等内容。鲁仕维老师简要介绍了新开设的资源学类课程,建议生态学课程在精简内容的基础上,与其进行区分及衔接。

  

单卓然老师介绍了《国内城乡规划代表性文献阅读与评析》课程的内容与授课方式,介绍了专著与论文的组织架构、阅读技巧、演进历程、著作导读等授课内容,展示了通过教师立论+学生正反观点举证来引导学生读书读文的教学手段,探讨了结合届时热点灵活组织阅读评析内容的思路,分享了拟对本科生建议的通识启蒙类著作名录。李蓉、王宝强与刘合林老师结合本科一年级专业分流状况,建言了课程的前置价值。

罗吉老师对《城市社会学》课程内容进行了介绍。该课程对社会学的源起、理论、城市社会学重点内容、社会学研究方法等进行梳理,课程目的为明确规划伦理价值、阐释社会空间规律,其中研究方法部分由刘合林老师传授。罗老师结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实践》课程的组织模式,与各位老师一道探讨了新型实践类教学方式的潜力,以及与创新实践课程、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协同关系。

  

 

二、教学过程与考核

其次,老师们对教学过程及课程考核形式展开讨论。针对《城市地理学》考核方法,彭老师介绍了同济等院校相关课程多以考查形式、结合地方案例对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应用为主。同时,考查应用形式也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技能,为社会调查等应用性课程作铺垫。朱继任老师讨论了《城市经济学》的考核形式,由课堂参与度、课程作业及结课考试构成,同时结合学生建议,提到了对考查、考试等课程考核形式的思考。罗吉老师建议可以将课堂提问、课堂表现纳入考核范围。罗吉老师、彭翀老师、刘合林老师就社会调查课程的课时安排、教师人数设置进行讨论。

 

三、教材与教案建设

在教材与教案建设方面,彭翀老师建议理论组需要重视课件更新与教材更新同步推进,关注各类教材申报与建设政策,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申报准备。朱继任老师介绍了《城市经济学》教案的调整更新方向、方式及个性化特点。刘合林老师认为电子课件应该以提纲为主,每年应灵活变换主题和思路,重点在于讲授,应控制PPT字量。团队老师们对教材和课件表现形式、教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为教材创新化建设、学科课程优化提供了新思路,为老师们教案调整、教材更新与申报提供了方法经验。

四、主要改进建议

老师们对于未来工作的改进建议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完善城乡发展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城乡发展理论类课程的综合支撑作用,通过“必修+选修”的课程建设,在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三大传统核心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在生态学和管理学等方向拓展课程体系广度和深度。

2、加强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衔接优化

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思维等课程形式及建设思路,鼓励学生多元拓展,充分衔接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社会调查等高水平竞赛等创新应用类项目及课程。

3、开课学期与学时进一步调整优化

优化理论课程设置的时间安排,适当考虑通识性理论课程的低年级提前设置,增加理论课程的多元选择性,建议增加社会调查课程的实践环节和学时,推进部分外延性强、拓展性广的理论课程向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体系双向打通建设。

4、理论课程线上线下的智慧化建设

老师们表示,线上讨论的效果较好,未来可结合课程需要,将逐步推进智慧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根据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因课制宜,进一步推进线下线上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变化双向推动了城乡规划学科体系与教学计划的持续建设发展。基于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在近年的教学培养中积极响应规划体系变革要求,不断探索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优化,有序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建设,从而促进城乡规划学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支撑作用。城乡发展理论类课程是面向城市规划系高年级本科生的一组综合性城乡规划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城市规划系本科生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体系对于本科生通识了解规划相关理论、学习掌握设计研究基础、以及服务后期科研探索和工作实践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本次集体备课对于理论课程自身的体系补充和各课程之间的衔接融合也具有重要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文案:张梦洁,舒建峰

校对:单卓然

审核:彭翀,刘合林,罗吉,李蓉,王宝强,赵丽元,朱继任,鲁仕维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