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教学团队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21-12-03 作者: 浏览次数:


 

2021122日下午2点半至4点,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教学团队在南43楼中厅会议室,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会议由教学团队负责人谭刚毅教授主持。教学团队成员李晓峰、李晓峰、万谦、郝少波、雷祖康、李纯、徐怡静、范向光、雷晶晶、陈国栋、贾艳飞、汤诗旷参加了本次教学研讨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类课程的教学架构及内容的更新完善;二是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新形势下的调整创新;三是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提升;四是遗产保护类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品牌推广。

首先,谭刚毅教授结合建筑学学科发展新趋向,就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类课程教学的目标转向、框架调整、手段更新、内容完善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提出技术变革是亟待与建筑学建立学科关联的议题,尤其强调“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思维”、“科学思维”、“技术思维”、“人文思维”以及“艺术思维”对课程群建设的内涵及外延的深化与拓展作用。这就需要对既有课程进行再认知和再思考,对以“设计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历史类课程教学提出新要求。

谭刚毅教授主持集体备课及作课程改革介绍

 

集体备课与讨论

 

之后,老师们对相关课程版块和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活动、竞赛组织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1.教学内容调整

紧跟教学改革大方向,把握当下建筑学科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应对建筑历史和遗产保护类课程的单课课时减少、课程门类变多的新变化,如何调整完善教学内容,更好促进知识系统向设计实践和研究产出的有效转化,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而面对学生对历史类课程学习兴趣的逐渐走低,如何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其积极性,也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重点。在保持授课效果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有所取舍,并强调“高年级一定要有深度,低年级一定要有兴趣。”

 

2.教学方式与方法

各位老师普遍赞同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更新提升,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理想主义”出发,在保持授课“感染力”的同时,完善课程的评分奖惩机制,通过考核细则的科学设置,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并提升参与度。如李纯老师认为,基于建筑史学知识向设计实践有效转化的能力应当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历史理论学习的成果体现方式需要多元化、标准化。另外可以适度引入集中时段的工作坊模式,有助于夯实学生知识体系、补齐知识短板,但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

 

3.教师教学研究学术活动的参与度提升

以外建史教学为例,范向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教学经验的积累,应当如何提升其显示度,并作为成果资料集予以接续?课程组前期虽然已经自发针对自身特点建立了“数据库”,但如何使之系统化、常规化和标准化则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布局。

另外,李晓峰老师表达了对团队成员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的关切,并指出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制度建设来支持教师教研交流活动,另外还建议应当结合各类学术活动,尤其是未来一年学院的系列学术活动,组织教师对教研成果进行积极梳理完善并撰写发表。

 

4.有关遗产保护类设计竞赛的组织

各位老师普遍认为,目前学生对设计竞赛的参与度逐渐不足,需要针对性地予以引导,并考虑组织符合本学院自身特色的设计竞赛,打造遗产保护设计类特色品牌。

本次教研团队的集体备课,各位老师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讨论氛围热烈,建议良多,达到了预期的教研活动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