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第十六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年会启动——“‘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华中科技大学特别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06-23 作者: 浏览次数:


 

6238:30-12:00,由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年会(IACP)迎来首场学术大餐,以“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为主题的华中科技大学特别论坛在“云上”召开。论坛聚焦碳排测算、碳排约束、“双碳”模拟仿真、减碳治理等领域,邀请六位行业专家发表演讲。论坛在腾讯会议和V站平台同步直播,受到了国内外学者、规划师、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线上参会人数达2000人,总计近4000人次参与直播互动。

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教授、副院长彭翀教授共同主持,武汉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周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李小红为论坛致欢迎辞。

从左至右:黄亚平,周强,李小红,彭翀

 

以下是六位专家的精彩发言摘编: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未来新城发展的减碳路径研究》

郑德高

郑德高系统论述了城市低碳发展的理论演进、城市新区域减碳的实践与挑战、基于消费端的碳排放核算维度识别、城市规划减碳技术集成体系四方面内容。首先,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了理论溯源,指出城市低碳相关理论主要分为政策机制、低碳城市、碳排放核算清单三个主流方向。阐述了基于空间优化的城市减碳路径、减碳工程技术应用、碳汇增强技术应用等城市减碳研究的最新进展。其次,分述了2007-2016年、2017-2020年、2021年以来的新城低碳建设实践脉络,指出实践趋势体现出尺度的不断缩小和系统的更加综合,提炼了当前新区减碳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接下来,郑德高引介了国际上碳排放核算的IPCCWRIGPCLEAPKaya等模型,构建了基于消费端的碳排放核算维度。最后,从城绿共生的融合城市、绿色出行的紧凑城市、集约高效的循环城市、人性化的街坊与建筑、智慧管治支撑系统五个方面提出城市规划减碳技术集成体系。郑德高倡导,城市新区的减碳不能以牺牲居民生活质量为代价,应利用城市规划综合不同系统间的协同效能,实现更低成本的前端减碳。

 

黄贤金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黄贤金

黄贤金从国土空间冲突与碳汇损失、国土空间优化与碳源/汇、基于碳中和目标的中国国土空间优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的实现路径。首先,黄贤金分析了国土空间在发展、用途、要素和规划等方面的多维冲突表征。其次,依次分析了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冲突的碳汇损益、空间用途转变的碳汇损益、要素配置失当的碳汇损益、秸秆等利用方式的碳汇损益,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量即人口承载状况,构建并核算了“要素-核算-清单”的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数据库。进而,从约束碳排放的建设用地格局优化、基于碳中和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选择、碳汇空间保护的空间管制优化三个方面,先后揭示了三步走背景下的2020-2060年碳减排阶段,描述了多种碳排放政策强度下的碳源/汇预测结果。最后,黄贤金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应在四个方面开展有效应对,一是以碳汇能力提升为导向,注重对于碳汇高区域空间的保护,建立碳汇影响评估制度;二是强化对主要碳汇空间的国土空间管制;三是以碳达峰为契机,强化建设用地总量管控,探索构建低效排放的建设用地格局体系;四是以碳管控为抓手,探索制订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闫凤英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席教授

《空间规划的碳排放约束机制与低碳治理》

闫

闫凤英针对空间规划在减排中应用不足、空间规划能否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从空间规划对碳减排的作用与潜力、空间规划的碳排放约束机制、基于空间规划的低碳治理框架等方面,阐述了空间规划的低碳治理方法。首先,阐述了技术进步式减排、结构调整式减排的概念内涵,提出了一种以规划为手段的系统式、预防式低碳治理路径。其次,闫凤英指出以空间规划为手段进行碳排放控制,应着重强调土地利用、城镇形态、规划方案三个维度。接下来,闫凤英以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延庆县低碳总体规划为例,确立了以规划用地为核心的规划控碳思路:空间规划→规划用地→碳排放。阐述了边界管控、位置管控、指标管控的具体手段。最后,闫凤英倡导了一种基于空间规划的低碳治理框架,强调运用碳排放约束思维和调控手段对碳排放活动进行主动干预,构建了“分区管控-地类管控-地块管控”多级管控体系。从用地规模控制、用地结构优化、用地布局优化、用地强度控制四个方面制定不同规划层级下的碳排放约束方案。闫凤英倡导,以空间规划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式减排是实现区域减排目标的引领性、综合性和根本性途径,碳排放控制应成为空间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必要约束条件。

 

魏伟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长江经济带地区国土空间三区演化特征探索》

魏

魏伟从时空演化特征、驱动机制挖掘两个方面开展“三区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一方面,从方向、规模、位置等方面量化刻画长江经济带三区空间演化过程。另一方面,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从驱动要素、人地交互作用两个维度分析驱动“三区空间”格局演化的内在机制。在时空演化特征中,魏伟着重揭示了“三区空间”交叉转化特征,测度了交叉转换剧烈程度。在驱动机制分析中,指出基于自然条件的农业发展效益与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了农业框架转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扩张受人的粮食和政策需求驱动,受地形与气候条件约束。接下来,魏伟阐述了惯性发展、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三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方法,以贵阳和重庆为例分析了“三区空间”的发展趋势与规划对策。最后,魏伟分享了主体功能区传导效果检验的逻辑与方法,识别了长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分布的特征与空间发展模式。

 

熊伟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副主任

《数字“双碳”与仿真模拟》

熊

    熊伟从识别“双碳”空间要素、搭建计算框架、模拟仿真、数字化传到与监测闭环四个步骤,建构了数字“双碳”仿真模拟的总体思路框架,依次阐述了“双碳”与自然资源要素、“双碳”空间数学模型构建、“双碳”计算与规划推演、“双碳”与国土空间规划四部分研究内容。首先,简介了采用排放因子方法测度碳排放计算的基本逻辑,建立IPCC碳排放清单的四大门类与国土空间各项互动的对应关系,涵盖了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市政的碳排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碳汇等。其次,围绕“双碳”要素的空间数学模型构建,提出“计算方法梳理→搭建计算框架→现状计算验证”的总体计算思路,依次引介了不同维度“双碳”空间计算框架的步骤和关键指标。再者,熊伟从关键因子量化、高低情景模拟、多元数据校核三个方面,提出了“双碳”计算与规划推演的方法,示例了分阶段重点任务即各项关键空间类因子的控制要求。最后,熊伟探讨了“双碳”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提出构建数字化传导体系、数字化跟踪闭环的构想,倡导将自然资源全要素当作一个综合生命体来响应“双碳”战略的实现。

 

刘合林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基于混合方法的居民生活碳排放高空间分辨率测算——以苏州为例》

刘

刘合林分析了碳排放空间建模的研究进展,指出有必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碳排放空间数据测算方法,在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上对各门类碳排放进行更为精确的估算。引介了采用手机信令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等来测度生活性碳排放分布的方法思路。阐述了统计单元筛选、OD信息修正、基于居家时长的碳排总量计算等关键步骤。以苏州市为例,描述了不同统计单元的模拟结果,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学术报告后,与会者和专家们开展了对话交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郭亮教授代表组委会介绍了IACP年会的后续安排。彭翀院长在总结中指出,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持续性热点,期待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规划师们在该领域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交流、实践。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本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年会,会议主题为“城乡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接下来的议程中,将陆续迎来开幕式、3个特别论坛、1个院长系主任论坛、2个圆桌讨论、闭幕式等活动,会期内还将开设62个平行会场,将有超过35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论文入选者交流发言。

后续仍然精彩,敬请继续关注!

撰稿:单卓然,姜浩,朱俊青

校核:郭亮,黄亚平,彭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