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报道】IACP学者华中行暨“交通与城市发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07-01 作者: 浏览次数:

2019年6月28日下午,一场嘉宾云集的学术盛宴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四楼100报告厅举行。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城市设计与规划系沈青教授(IACP前主席)、美国德州南方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政策学系潘起胜教授(IACP前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海啸教授、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边经卫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建中教授、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周江评副教授及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崔叙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城市规划系副主任郭亮副教授主持,建规学院黄亚平院长、万艳华教授、万敏教授、贺慧副教授、刘晓晖副教授、王智勇副教授、袁满老师和来自武汉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相关专家,以及近百名同学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伊始,郭亮副教授对参会的学者和专家做了介绍,并对学者们的到访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在客座教授授聘仪式上,由黄亚平院长代表学院分别向沈青教授和潘起胜教授授予了“客座教授”聘书。

随后,八位学者应邀围绕“交通与城市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研讨会分上下半场,分别由潘海啸教授和沈青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1)沈青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移动通信应用软件的拼车对出行的影响”的演讲,以与西雅图的合作项目为切入点,研究共享交通的出现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演讲以西雅图的拼车奖励计划为例,该项目与动态应用程序的拼车服务提供商Scoop合作。在2018年12月到2019年4月,软件用户每完成一次拼车,奖励2美元。以Scoop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这种大数据和小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拼车出行的空间模式、拼车出行对原有出行方式的影响和经济补贴对大家使用拼车出行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基于应用程序的拼车出行呈现出反映区域特征和共享移动服务商业模式的空间格局;基于应用程序的拼车出行更多的是替代了原有出行方式中的个体驾车出行方式;在鼓励拼车方面,货币激励是有效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沈青教授

(2)潘起胜教授进行了题为“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演讲。以滴滴打车24h热力图以及运用滴滴打车数据对杭州、北京和上海的通勤分析为切入点,分析了大数据在运用中的利与弊。并对中国和美国的智能城市代表——深圳和圣何塞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通过智能化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不断吸收更多的人口,并继续保持和提高创造性与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是通过空间调整和降低成本从而保持正的净经济效应,同时避免管理失当和不经济的行为。并且指出,城市的形态是弹性的并且发展的路径是独立的,智慧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没有好的或者坏的密度,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却是重要的。

潘起胜教授

(3)周江评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同时性和偶遇场所及其决定要素:评估公交服务区的新框架”为题的演讲。他指出,现有关于交通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就交通论交通,而没有关注人本身。因此,他基于北京的手机数据和公交刷卡数据,对800米范围内的地铁站和区域的绩效进行了评估。认为TSAs,尤其是TODs,是我们对抗日益增长的汽车依赖、边缘城市的崛起、提高城市生产力和改善个人体验的重要工具,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制定指标,并重新验证学术和实践相关性的关系,特别是TSAs或TODs的关键绩效指标。同时指出,不管关键绩效指标是什么,它们都应该以某种方式与人们的互动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于互动而与社会、经济甚至环境效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周江评副教授

(4)边经卫教授进行了题为“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的演讲。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门槛提高,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环境下,以厦门为例,边经卫教授对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的互动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建立了评价体系。同时提出,厦门市中心区与轨道枢纽应耦合布置,并且应当提高中心区内覆盖轨道枢纽个数,提升轨道枢纽对城市中心的支撑力度。

边经卫教授

(5)潘海啸教授进行了题为“住房,交通与宜居和社会公正”的演讲。以住房为切入点,研究了动迁居民的出行特征及其对社会空间分异和宜居水平的影响,并对不同动迁类型居民的属性特征、通勤出行、去市中心购物出行等方面展开研究。指出不同动迁类型的居民所造成的出行影响却是完全不同的,交通的不便会加大收入较低的被动安置居民与社会其他居民之间经济状况的差距,加剧社会的分异现象。所以城市在制定动迁安置和住房政策时,必需综合交通、住房、宜居性和社会公正性,将人们的交通出行作为政策本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综合考虑。

潘海啸教授

(6)黄建中教授进行了题为“面向移动性规划的城市交通系统评价的思考”的演讲。黄建中教授借鉴欧盟可持续移动性规划(SUMP)的理念和方法,面向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依托现有的交通大数据环境,设计评价指标算法和评价软件,为城市交通规划的实施效果评价和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黄建中教授

(7)崔叙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时空交互的‘新精明’增长?——TOD一体化城市设计引发的思考”的演讲。崔叙教授以成都TOD一体化城市设计为切入点,提出成都轨道交通存在外圈层大跨空间交互、长距离错位通勤、通勤通道的离心性、就业站点过于集中、站点地区土地混合的片面性五方面的问题,并从空间视角、社会视角和市场视角提出了解决方法。他指出,TOD一体化城市设计首先应该是规划问题,其次是策略问题,最后才是设计问题。既要从城市、站点地区等多个空间尺度上关注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系统等一系列规划问题,还要从空间、社会、人群等角度出发,实现TOD导向的“空间再平衡”。

崔叙教授

(8)郭亮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通勤圈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演讲。他认为在一系列大城市病的情况下,要构筑以“通勤圈”为基础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并整合与“通勤圈”相适应的城市空间与绿色交通体系。以手机LBS数据为基础,对武汉市职住空间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关联进行分析。提出,在内在结构已经很稳定的通勤圈中,应注重强化慢行系统布局,完善“步行(自行车)+公交”的出行,以达到缩短通勤时间的目的;在内在结构尚在动态变化中的通勤圈中,应进一步推进职住均衡度、用地混合度及公共设施布局的适度提高,以在缩短通勤圈尺度的同时,提高通勤时距;其三,要注重以多模式交通体系强化通勤圈内外衔接。

郭亮副教授

八位专家学者的演讲让台下的听众收益颇丰。活动最后,黄亚平院长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指出交通出行方式在不断发展创新,当代形势使交通系统更为复杂也更为完善。信息技术为揭示城市出行规律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后的研究中,还应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最后,黄亚平院长也对到访学者的精彩演讲表示了感谢。至此,此次研讨会圆满落幕。

撰稿:陈晨 王舒

校核:郭亮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