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文化艺术的典型象征,弹琴、弈棋、书法、绘画历来为文人所重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四春”的贴身丫头取“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之名,均体现出“琴、棋、书、画”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2019年5月23日下午在西七楼设计学系,以“琴棋书画”为主题的读书会让同学们亲历中国古代乐曲的悠扬,传统国画的气势,中国书法的精妙,西七楼教室中营造出满满的书香氛围。
本次读书会邀请到武汉理工大学肖剑锋老师、地图专家徐望生老师、《新建筑》杂志社黄彬老师,规划学系贺慧老师、建筑学系陈国栋老师。设计学系吕宁兴老师、任康丽老师、张健老师、汪浩老师、匡小荣老师、何三青老师参与了此次活动。现场还特邀四位嘉宾进行书法、国画、古琴、吹箫表演。他们是吹箫独奏韩枍老师、古琴表演夏雪辉老师、国画展示肖剑锋老师、书法表演傅方煜老师。
一、学生分享读书心得
此次读书会共有8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书籍包括:《琴史新编》、《棋经十三篇》、《白蕉论艺》、《中国绘画史》、《黑白之道》、《中国书法理论史》、《历代名画记》、《生活在音乐中》。下面是同学们的读书会分享纪要:
1.《琴史新编》—— 作者许健
分享者:程楷文同学
《琴史新编》《伯牙抚琴图》 《听琴图》
《琴史新编》由著名古琴家许健先生所著。广涉琴学诸多领域,探幽索微,钩玄提要,是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古琴艺术发展史的佳作。
程同学汇报《琴史新编》
·读书心得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琴人、琴曲、琴论为纬,系统地讲述几千年以来琴史的发展和变化。通读这本书,我发现古琴承载着很多中国文化,融合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与结晶,它也是传统高雅艺术的代表,是中华儿女对艺术的追求。
夏雪辉老师现场点评
·教师点评
夏雪辉老师:这位同学展现得很好,“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七件大事。它们作为文人雅士的基本功,逐渐发展成“七谐”,即“五音”。琴棋书画四种形式均表达“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人与人的关系重在“和”字,要三分诙,七分谐,其中呼应古琴的“天音、地音、人音”,因此万事万物要注重相交与和谐。
2.《棋经十三篇》—— 张学士
分享者:郭野天同学
《棋经十三篇》
《棋经十三篇》是宋仁宗时翰林学士张拟的作品,共13篇,分别是论局、得算、权舆、合战、虚实、自知、审局、度情、斜正、洞微、名数、品格、杂说等。书中详细的阐述围棋的棋理和下法,是古代围棋重要理论著作,全面继承和发展我国古典围棋理论,标志着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郭同学汇报《棋经十三篇》
·读书心得
读完《棋经》,我将它带给我的人生哲理归纳为四个字“正”、“伸”、“淡”、“谦”。“正”就是“始以正和”的正气,养浩然正气,行人间正道;“伸”,屈时能伸,赢时能敛。书中提出棋手规范“胜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淡”,用《棋经》概括为“善胜都不争”;“藏”,引用《易经》中“君子藏器于身,伺时而动。”须冷静看待自己的成就,贵不显,美不狂,未雨绸缪,从一而终谨慎谦虚,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走好我们的漫漫人生路。
汪浩老师、吕宁兴老师现场点评
·教师点评
汪浩老师:这位同学准备充分,本身对下棋也有一定的理解。对于现在的高手都是边角下棋。占据“中府”作为传统棋法显然是必要的,但从边角往中府下棋更能展现一个人的棋艺。
吕宁兴老师:学棋要走正道,边角是妖道,但边角下法是展现高者技艺的特殊方法,它是拥有巨大能力的文人雅士才敢采用的技法。
3.《黑白之道》—— 胡廷楣
分享者:屈凡同学
《黑白之道》的作者胡廷楣将围棋当做研究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对著名棋手的评论中他很注重对棋手进行研究,解剖出更具理想性的内容,启发读者思考。该书作者用三个月时间构思采访,并再在七个多月中走访多位围棋明星以及爱好围棋的专家。专家侃侃谈出各具特色的棋弈观点,分为论者篇、观者篇、弈者篇及作者篇。
《黑白之道》
读书心得:在读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时,我觉得围棋更是一种战斗,一种胜负,因为围棋没有和棋,没有妥协。而在我读过这本书后半部时,我对围棋观点则更倾向于一代大师吴清源的观点,他认为围棋是种追求和谐的平衡,在这种和谐中寻求胜负;他认为围棋是哲学,也是宗教。他强调围棋的最高境界是“平常心”。围棋更代表了一种中国的思想——中庸之道。
4.《中国书法理论史》—— 王镇远
分享者:李姗姗同学
《中国书法理论史》由上海作家王镇远先生所著。该书的宗旨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书法理论的剖析,展示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味和批判方式。
《中国书法理论史》 王镇远
读书心得:王镇远老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史》开启了我对中国书法艺术认识的新大门,最深刻的感悟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书法理论的认识了解到了我国各个朝代的社会审美趣向,如晋代的萧散自然、宋代的逸趣风韵等。2、中国书法艺术体现的自然美,这不仅是书法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原则,同时是设计专业所要遵循的原则,如在风景园林设计之中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关系。3、书法艺术中提倡的道艺结合同样也是设计专业中需要遵循的,做设计不仅要有好的想法,更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工具的使用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不仅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还从中领悟到很多的艺术美学思想,对提高专业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5.《白蕉论艺》—— 白蕉
分享者:何诗婷同学
《白蕉论艺》作者为白蕉。白蕉的诗是他本人的生活写照,有感而发,风趣幽默。他的书法风神洒脱、意趣高远。他的画,以兰花见长,清逸风雅。他的篆刻出手不凡。
《白蕉论艺》 白蕉1955年《致君匋五月十三日札》 白蕉
·读书心得
书法艺术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但在国内,书法仍然是小部分人的职业或爱好,没有拓展到更大的人群。很有幸读到《白蕉论艺》,认识了一位一生致力于研究书法艺术,以及普及书法艺术的书法家。这位大家让我了解书法,更让我接触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何同学汇报《白蕉论艺》
·教师点评:
贺慧老师:同学们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大家跳脱出表面阅读并汇入许多自己内心的感受甚至升华至思辨、哲学互动的层面。琴棋书画各有所长,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的载体,它帮助我们与自我内心对话。琴棋书画需要静下心的、专注的,整体的对待,它帮助人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境界。
贺慧老师现场点评
6.《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分享者:陈思旻
日本学者冈村繁对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进行刻苦研究,并以译、注的形式,采用现代日语并以理校与他校结合的方式,将它介绍给日本读者。今由俞慰将此书再译为汉语,向中国读者展示日本学者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成果。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读书心得:这本书是冈村繁对《历代名画记》以译、注的形式向中国读者展示日本学者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了解了张彦远先生对绘画的许多理论研究,他主张艺术家们运用丰富的绘画表现技巧,从自然的审美出发,进入“物我两忘” 的创作状态,创造出“道法自然” 的优秀绘画作品。整个绘画理论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绘画创作史,对后来中国画的整体风貌形成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7.《中国绘画史》—— 王伯敏
分享者:崔瑶瑶同学
《中国绘画史》作者为王伯敏。此书以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见解纵论古今绘画艺术,全面概述自原始社会以来中国绘画发展历程,对画事、画家及画作皆有系统的评价。
《中国绘画史》 王伯敏 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
· 读书心得
听了大家的分享,感受到琴棋书画的是艺术的完美载体,是滋养心灵,与自己对话的途径。当古琴声响,萧音奏起,立马被带入到情境中去,会去想象古人是在表达什么,想寻找一种共鸣感。老师们书法和绘画的表演也很精彩,用笔传达出的情思寓意非常美妙。同时,老师和同学们认真钻研的态度也是一面“正己身”的明镜,提醒自己戒浮躁自满,谦虚踏实的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拉斐尔《雅典学院》
崔同学汇报《中国绘画史》
·教师点评:
肖剑锋老师:这位同学对中外绘画发展的重要节点梳理的较好。但我们从西方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可以进一步简化中西方时间点,如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现代主义等。
肖剑锋老师现场点评作画
8.《生活在音乐中》—— 巴伦博伊姆
分享者:胡斯云同学
《生活在音乐中》是巴伦博伊姆的自传,他是以色列钢琴家和指挥家,该书译为中文出版,他讲述了音乐内涵以及如何自我表达等内容。
左:《生活在音乐中》右:巴伦博伊姆
分享心得:读了《生活在音乐中》这本书,真切的感受到了巴伦博伊姆对音乐的坚持和热爱,同时也了解了许多音乐大师,深受感触;一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巴伦博伊姆从小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他的父母都是钢琴家,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良师益友也特别多,而且都是大师级的人物,环境是他成功的一部分原因;二是他对音乐的态度,对音乐的执着和坚持,是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二、《长江万里图》点评与赏析
徐望生老师现场与大家分享《长江万里图》
进入读书会第二部分,地图专家徐望生老师针对本次读书会发表了感言,并现场结合历史地图与绘画长卷《长江万里图》进行分析。宋代至清代共有不下10幅《长江万里图》作品,其中着重讲解宋代佚名的“江汉胜境”与元代王蒙的“江城意象”,评述历史地图与绘画的联系。在座师生热烈鼓掌,以表感谢!
徐望生老师现场讲解历代画家绘制的《长江万里图》
从宋至明清不下10幅的《长江万里图》中,有两幅尤为突出,即宋佚名《长江万里图》——宋代地名与江汉胜境;元王蒙《长江万里图》中的江城意象。徐老师以地图为表现形式,从地理角度为我们讲解了宋代江汉盛况。宋代以长江为汤池,将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一代。宋代造船与经济实力雄厚,对长江进行了近距离、长时间的接触,为宋版《长江万里图》奠定基础。徐老师细致的讲解让师生都受益匪浅。
王蒙 《长江万里图》 武汉区域局部
三、古琴、吹箫、书法、国画表演
1.古琴表演《良宵引》:夏雪辉老师
夏雪辉老师现场为我们讲解了琴弦的调试方法与音感变化,一曲《良宵引》让大家进入如痴如醉的美妙弦乐中。
夏雪辉老师现场表演《良宵引》
2.吹箫独奏:韩枍老师
韩枍老师为大家现场演奏《梅花三弄》与《云门夜雨》。从箫声感受出雅韵凄凄啼不休,展现出韩枍老师深厚的吹奏功底,箫音长久而绵恒波澜。
韩枍老师现场表演《梅花三弄》与《云门夜雨》
3.书法:傅方煜老师
“画传千载韵,琴和万年音”。傅方煜老师的笔法间有一种俊逸疏爽之气,行笔飞扬恣肆、神采生动,丝毫不为格式所拘,充分展现出行书的力量感、节奏感与立体感。
傅方煜老师现场展现书法
傅方煜老师《画传千载韵,琴和万年音》书法作品
4.国画:肖剑锋老师。
荷花雅逸清秀、清香久远,是君子的象征。它也寄托着人们心中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追求,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肖剑锋老师就地取材“以花代师、以蝌代生”,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现出荷花的内在精神与高洁气韵。
肖剑锋老师现场展现国画
肖剑锋老师国画作品
四、黄彬老师“琴棋书画”读书会随感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国人善于从微小处探寻独立完整的世界,在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建立起同构的关系。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研读之,可以从其中体验到中国人万物同源,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的共生理念。回到专业领域,它们或许不能成为直接的操作方法,但会对我们审视问题时的视野、尺度、情境提供更广的背景和历史的纵深。
对琴棋书画了解不多,且对本期四本书略作延展。
1《琴史》
古琴背后蕴含的文化理念:天人合一,万物相交(夏老师),也是中国古代营造的核心理念。传统园林里城市与山林的并置,传统建筑里建筑与庭院的共存,所探索的就是人与自然融合的关系和模式。这与西方建筑强调人工与自然分离、对立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建筑所追求的单体造型变化也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关注点。
2《棋经十三篇》
同学将棋经的道理引入到生活中,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意识。棋经里的“金角银边草肚皮”讲的是如何占位获得优势和先机。看看中国古城布局、建筑的院墙围合和连接、角楼的位置,都体现出这种布局思想。再到现在的住宅楼盘开发,沿用的也是这个思路:沿着街区边界围合,内部为街区专享的花园。而西方的街区则大多是对城市开敞的。
3《中西绘画对览》
同时期的对比并看不出中西绘画之间有何关联,因为完全是两个体系。但是在更长时间跨度的对比来看,有一点很明显,中国绘画发展很稳定,讲究气韵、意境的理念几乎千年不变。而西方绘画则变化很大,从写实到抽象,到与现代艺术、科学的结合,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抽象主义绘画对现代建筑的形成,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西方绘画、音乐、雕塑、建筑之间有很好的交流,西方建筑史学很多内容是与艺术史不可分的。
4《白蕉论艺》
有人说,书法是最抽象的艺术形式。一笔一墨,一白一黑,简单至极,但其背后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内涵丰富至极。字写得漂亮,不是书法的追求,自古以来描述书法作品的文字穷尽了最美的汉字,如“结体奇崛、生拙古辣,由北碑出,又不受北碑的制约,全然一派独往独来的狂放形象(徐生翁的字)”,又如“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谢无量的字)”。
建筑、音乐、书法都是抽象的感知艺术,如何在抽象中构建美的体验,有着可资借鉴的共通之处。
关于琴棋书画的阅读、讨论、体验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个人修为的提升,也是观照专业领域的有益探索,因为它们同为文化艺术的载体,相互印证之中丰富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今天的黄鹤楼,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式和材质,但是为什么人们仍愿意登楼怀古,其中文化、诗词等起到了很重要的意象传播作用。又如杭州西湖,苏州虎丘,以及私家园林,并不见得自然风景特别出众,但因由历代文人、画家的诗词画作,文化积淀层叠深厚,以致声名远扬。可见,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从来不只是物质,而是在更大尺度范围里的关系建构。
此次读书会给师生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也使同学们在深切感受读书之难的同时体会到读书之乐和读书之用。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们的参与和点评!感谢表演嘉宾的敬业精神!感谢同学们的读书与分享!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到来!
图文编辑:徐含璐
编辑修改:任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