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思政引领、深化教改、变革创新——2021秋季学期“风景园林工程与生态修复”教学团队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1-11-15 作者: 浏览次数:


20211113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风景园林工程与生态修复教学团队”,在楚人堂开展了以“思政引领、深化教改、变革创新”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研讨会由教学团队秘书陈明老师主持,团队负责人万敏,以及其他团队成员殷利华、徐昌顺、龚建、韩依纹等老师全程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首先,陈明老师传达并领悟学院教学团队动员会有关会议精神,并说明了本次教学研讨会的议题,包含1讨论本教学团队课程所涵盖的思政元素,研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2)交流探讨“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梳理课程专属教材《工程景观学》的编制框架;3)思考学科发展危机,延伸探讨相关教学团队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思政引领,研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陈明老师依托前期参与的“《电气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对于本教学团队所涵盖的课程,初步进行了思政元素的提炼,可包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应用先进理念和技术,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风景园林工程实践方式

龚建老师补充,思政内容还需要纳入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风景园林人责任担当。

殷利华老师认为,我们需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意识,在课程设计时融入思政,通过平时积累构建相关的思政素材库。

  

二、深化教改,探讨园林工程课程体系

参会的全体老师针对本教学团队所涉及的重要课程——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一)与(二)出谋划策,依据不同年级培养计划的差异,研讨确定了2019级及以后《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的课程体系。优化完善《课程(一)》的教学内容,在传统园林工程内容的基础上,应该纳入海绵技术工程、屋顶、立体绿化工程技术等内容。梳理并构建了《课程(二)》的框架,在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背景下,课程将以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为核心,重点关注城市不同类型的受损地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徐昌顺老师认为园林工程十分复杂,例如仅凭一个水景工程即需花费较长时间进行讲解才能融会贯通,在实践工作中得以应用。建议园林工程实习与施工环节的结合,实习采用分散的安排,贯穿园林工程的各个阶段。

韩依纹老师建议,对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讲解,可结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或以此作为课程任务,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的自主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在构建好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万敏老师提出,需要有相关的教材予以支撑,并以他自身获批的“十四五”规划教材为依托,作为课程教学的专用教材,编写出一本区别于传统园林工程的教材,凸显我校风景园林工程景观学特色。教材框架的确定经过讨论,初步拟定了以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其他受损国土空间三类对象地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主要面向中微观层面的修复对象,并辅以数字技术的应用,完善教材质量。

大家一致认为,《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是本教学团队的重要课程之一,需要精心培育,三年形成雏形、编制教材予以支撑,并且建议任课老师在科研方向深耕工程景观,逐步积攒相关成果。

三、变革创新,未雨绸缪谋划学科发展

万敏老师提出学科发展的危机,在下一轮学科评估,工程景观的硬实力将如何持续发展,贡献学科特色。他提出,工程景观是国家的重大需求之一,国土空间破坏格局主要是由工程造成的,这些工程往往属于灰色基础设施,投资最大。工程景观的介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可以让灰色基础设施进行绿化和美化。面向国家的发展需求,如何更好地开展我校工程景观学教育,是我们未来需要长久思考和探索的领域。

本着从整个学科的发展趋势的角度看问题,万老师还指出,在时代变革背景下,其他相关的教学团队,例如关注宏观层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整治,城市绿地系统方面的内容所占份额变小,课程内容甚至名称需要考虑进行改革优化。

最后,殷利华老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她指出,《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二)》应作为我校工程景观学的特色进行打造,以“一流课程”为目标去奋斗。在这期间需要积累成果,积极参与教研课题申报,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逐步实现突破。

此次研讨会还拓展到学科行业遇到的挑战与问题,聚焦到其他学科方向——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地遇到的颠覆性变化,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