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学系风景园林本科2021年秋季学期的“景观创新实践(一)”课程由万敏教授和殷利华副教授一起合作,为大三风景园林201901班本科同学开设的一门32学时创新训练实践类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旨在训练和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面向生活中的“小”问题,尝试运用本专业和跨专业知识创新解决,同时蕴藏“大”的应用潜力。
为检验课程教学成果,2021年11月30日,第13周周二上午8;30-11;30,南二楼313教室,“景观创新实践(一)”课程结课答辩正式举行(图1)。答辩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姚崇怀教授作为答辩主席,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周钰副教授、艺术设计系王祖君副教授、景观学系王通副教授、韩依纹讲师、文晨讲师、陈明讲师共组成7人评委组(图2),景观学系硕士研究生杜慧敏、沈正豪为答辩秘书。
图1 答辩海报(杜慧敏绘制)
1. 课程答辩评分标准:
(1)选题价值,研究意义突出,15%;
(2)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充分、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点明显,35%;
(3)研究具有可行性,研究方法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研究方案可行、预算方案明了,达到本科生可完成范围,20%;
(4)整体工作量饱满,包括前期调研、文献梳理,有阶段研究,申报书文本书写规范,详略得当,图文并茂,15%;
(5)PPT制作信息传达良好、陈述流畅不超时、回答思路清晰,15%。
图2 殷利华老师主持答辩并介绍到会嘉宾(杜慧敏摄)
2.课程组织特色
主课老师万敏教授对课程组织和训练目标向评委们做了介绍(图3):
(1)课程重点:在于创新实践思维能力的训练,本课程为“实践一”主要注重思维创新,同学们结合身边观察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调研等,实现从新的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三下学期王通老师将主讲“景观创新实践(二)”,主要面向训练创业及就业,创造可能社会价值产品的训练。
(2)学习范例:为了培养和训练同学们创新思维,这门课先从实际申报优秀范例出发,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让同学们去了解创新课题如何思考和选择感兴趣题目。
(3)选题要求:同学们选题须聚焦到身边发现的小问题,立足于小事情,身体力行,老师们告诉同学们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步骤推进方案,一步步实现最终目的。
(4)团队合作;注重训练同学们协作能力,同学们根据对课题了解,在个人课题交流基础上,互相评选,根据投票排名选择前8名,决定需进一步完成的课题。
图3 主课老师万敏教授向评委们介绍课程组织特点(杜慧敏摄)
3.小组答辩陈述及老师点评
第1组:驱蚊植物在户外儿童游乐场综合运用(图4)
答辩学生:邓睿、董朝宗
课程指导老师:殷利华、万敏
后期申报合作导师:秦晴
项目主要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及现场实验,拟探讨薰衣草,迷迭香等植物组合方式在夏季户外绿地中驱蚊的功效,以及这类植物和其它景观元素组合在儿童游乐场地中的运用方式,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做针对性设计应用。
评委点评:1)选题有趣,与本专业也比较贴切,同时汇报表达很好,主要内容都在规定时间内陈述;2)文献综述部分只说明了驱蚊植物的作用,对于游乐场、驱蚊植物与儿童活动特点、空间特点的研究没有表达;3)实验方案设计中部分细节考虑不到位,如植物种类及组合模式在空间中的应用缺乏深入思考。
图4 第1组答辩(杜慧敏、殷利华摄)
第2组:大学宿舍共建易养疗愈型阳台花园(图5)
答辩学生:马鸿宇、刘诗维、梁健伟
课程指导老师;殷利华、万敏
后期申报合作导师:陈明
项目主要内容:考虑到大学生压力较大及宿舍环境的提升和空间利用诉求,通过调研和思考,拟设计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阳台花园植物配置方式,校园宿舍阳台空间布局共建模式,促进宿舍舍友关系,缓解身心压力,发挥自然教育功效。
评委点评: 1)选题很好,但题目及实验地区应更加精准,明确地域性,例如华中地区-武汉;2)应将阳台类型具体化,按朝向、开敞或封闭、面积大小分类;3)将疗愈型具体化,精确到心理/生理方面的某个点,区分不同疗愈方式研究(植物本身疗愈、同学加深感情、长期经营提升心情);4)将使用群体总结归类,对心理问题详细介绍,考虑并阐述项目的经济效益。
图5 第2小组答辩陈述(殷利华摄)
第3组:应对悬铃木行道树根系隆起破坏路面的弹性树篦装置(图6)
答辩学生:李若雯、卓玛曲宗、李赛龙、张雨濛
课程指导老师;殷利华、万敏
后期申报合作导师:秦晴
项目主要内容:通过梳理悬铃木树根生长与弹性装置相关的文献,以及对于华科校园悬铃木现状的调研,提出不同地面条件下根系隆起的应对策略,开展材料缓冲性及树根生长模拟实验,根据实验效果对根系缓冲装置产品进一步改进。
评委点评:1)此课题为应用型设计,要明确设计目标,即具体的设计成果(难点),应继续深化初步的设计构想;2)需补充悬铃木根系向上隆起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深入考虑其他应对行道树根系隆起的解决方法为什么不适用,并表明本设计的相对优势;3)建议考虑该设计最终在景观、市政的商业推广应用以及可控性。
图6 第3小组代表答辩陈述(殷利华摄)
第4组:高铁沿线城镇居民点限宽装配式生态降噪景观综合体(图7)
答辩学生:吴鸿宇、方铁树
课程指导老师:殷利华、万敏
后期申报指导老师:殷利华
项目主要内容:通过了解高铁噪声发生的机理与危害相关知识,拟对高铁沿线居住区环境进行降噪设计,先开展高铁沿线声环境实际测量与CadnaA软件模拟,比较不同绿地景观措施下,噪声扩散传播规律与景观综合体要素降噪效能,同时关注沿线居民对景观综合体的主观感受与评价,综合改善和提高高铁沿线居民点的声环境质量。
评委点评:1)高铁多经过郊区,轻轨等经过居民区的几率更大,可考虑扩大至轨道交通的声环境降噪;2)“综合体”表述不够清晰,实质仍是传统措施的组合,成果是工程思路还是规划方法要进一步明确;3)建议研究高铁沿线居住区空间分布特征,分别归纳处理方案;同时高铁穿越地区海拔等差异大,气候,空气密度等会否对噪声传播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明确;4)选址戴家湖公园可复制性欠佳,研究主题是居民区降噪。
图7 第4小组答辩陈述(杜慧敏摄)
第5组:鹦鹉渔歌的历史考证及数字再现(图8)
答辩学生:薛琳、李鑫瑞、冯进东、魏贞妮
课程指导老师:万敏、殷利华
后期申报指导老师:万敏
项目主要内容:研究鹦鹉洲历史变迁及景观构成,对鹦鹉洲周边的地区进行实地的勘测,采集植物种类和竖向分布信息,通过软件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及交互体验构建,对鹦鹉渔歌数字再现展示武汉历史风景风貌,彰显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在现代技术下的“新生”。
评委点评:1)选题很有意义,但数字建模的具体方案需要细化,明确人与模型的交互方式;2)建议背景选取某一特定时期,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服装形式等等,与历史背景契合;3)融入产业链思维,项目可与文创等其他产业形成联动效应;4)可以注重此研究项目普适性,让项目模式可以拓展至其余八景景点乃至其他城市。
图8 第5小组答辩陈述(杜慧敏摄)
第6组:芳香植物对睡眠质量改善的研究(图9)
答辩学生:吕圣杰、何子阳、胡顺成 、陈彦儒
课程指导老师:万敏、殷利华
后期申报合作导师:韩依纹
项目主要内容:探究芳香植物对人睡眠质量提升的作用机制和规律,并拟通过实验验证,获取薰衣草自然状态香料的分布浓度与该类芳香提取物的浓度匹配域,再次通过实验探究提取物自然浓香状态对促进人睡眠质量的效果。
评委点评:1)题目很聚焦,但最终选择什么浓度应再深入研究,同时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不一样,在实验人群选择及变量控制上也应该再明确;2)基础工作扎实,但本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及认同感可能不高,建议关注其室内空间的布置应用;3)在设备仪器,检测实验等方面不是我们专业擅长的领域,可考虑跨专业合作。
图9 第6小组答辩陈述(殷利华摄)
第7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景观的多元价值发挥研究(图10)
答辩学生:魏莱、陶子怡、苏雨欣
课程指导老师:万敏、殷利华
后期申报合作导师:文晨
项目主要内容:为了达到校园人文科普目的,并增加校园经济和生态价值,项目首先对校园现有具有农业作物功效的资源调研,其次分析并测算作物经济价值流向,对改善和提升校园景观农业经济价值提出建议。
评委点评:1)研究内容中过多强调经济价值,多元价值之一的生态价值并没有提到;2)国内外有类似的校园景观,该课题的创新体现不明显;3)所要呈现的校园景观应该小中见大,有文化景观特色,找到一个特色“抓手”和载体,如“华小景”、“华小草”、“华小花”、“华小树”“华小药”、“华小果”等把各种元素综合利用,其多元价值才能有效联系。
图10 第7小组答辩陈述(杜慧敏摄)
四.答辩总结
结课答辩主席姚崇怀教授对本次答辩做最后总结:同学们的选题十分多样化,解决思路都还比较清晰,准备也比较充足。鼓励同学们能在导师们的指导下,继续不断深化下去,最终都能做出很好的实际成果。同时对同学们答辩技巧、注意控制汇报时间等也提出了建议。
课程结课答辩顺利结束,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图11),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更多收获和成长。
图11 全体师生合影留念(沈正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