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建筑类本科“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及精细化方向培养专题研讨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2-04-25 作者: 浏览次数:


 

为推动学院建筑类三个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本科生精细化方向人才特色培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院领导提议下,计划在2022年春季学期,组织开展建筑类本科4个“精细化”培养方向课程教学系列专题研讨。421日下午16:00-18:00,“城市设计”方向的精细化研讨率先在建规学院南四楼二楼学院会议室进行(图1)。

本次研讨由景观学系组织,副系主任殷利华副教授作为召集人和主持人。主要参会人员有建筑学系“城市设计”课程组老师:汪原、姜梅、彭雷、周钰、巫溢涵;城乡规划学系“城市设计”课程组老师:洪亮平、任绍斌、贺慧、李蓉、罗吉、单卓然、邓巍、林颖;景观学系“城市设计”课程组老师董贺轩、徐利权、龚建,以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彭翀、李小红、谭刚毅、王祖君、王振、王智勇、汪原、张健、董贺轩、卢蔚等老师。特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作为本次研讨的指导嘉宾。

会议室里的人们描述已自动生成

1:建筑类“城市设计”精细化培养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首先由彭翀就4个特色精细化培养研讨安排做整体说明(图2):希望通过集体研讨,推动学院本科精细化培养可持续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4月份首先开展“城市设计”方向研讨,由景观学系负责召集;56月份依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绿色建筑”方向(将由建筑学系召集)、“乡村振兴与乡村设计”方向(将由城乡规划学系召集)的研讨。随后,本次研讨召集人殷利华副教授就三个系2020级、2021级的“城市设计”课程设置介绍整体情况(图3),并请各系分享各专业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情况和对“城市设计”精细化培养方向发现的问题及思考。

 

2:研讨会彭翀发言(左)和本次研讨召集人殷利华说明(右)

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类“城市设计”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一览表(来源:殷利华PPT

建筑学系姜梅和汪原(图4)先后向大家简介了建筑学系“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特点,学生在第8学期从建筑单体训练转变为面对更复杂的城市场地和内容,场地尺度也从小尺度变为新旧城市中观尺度的场地规模,存在思维转变和知识衔接不顺畅等典型问题有待解决。两位老师指出,2018年开始设置“城市设计”精细化方向时,学生选择第8学期理论课程的人数较多,但到第9学期精细化设计课程人数骤减。随着“理论课+设计课”的精细化培养“套餐式”课程设置,选课的人越来越少。学生第9学期主要精力放在考研、出国申请和就业等方面,姜老师建议学院将精细化课程时间提前至8学期及之前?理论课程能否统一基础教案,保证学生城市设计课程上思维能力的底线?如何发挥精细化培养的价值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4:本科3个专业“城市设计”课程组主要负责老师介绍各专业教学情况(从左至右依次为:建筑学系姜梅、汪原;城乡规划学系任绍斌;景观学系董贺轩)

城乡规划学系任绍斌在介绍城乡规划学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时,提到学生的城市设计相关课程从基础类至毕设,在数量、门类上都有较系统知识的保证(图5),但发现“城市设计”基础课与主干课未能与精细化方向课程有良好的衔接,设计课程三个版块的教学相对分散,整体系统性有待加强。精细化方向特色不够明确,学生兴趣亟待提升,实践与理论结合得不够紧密。所以针对上述问题,任老师代表课程组提出3个关于“城市设计”精细化培养方式新思考和建议:(1)是否有可能建、规、景融合培养,整合资源形成共同平台,或设“城市设计”专业或实验班?(2)是否可采取“本科+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导师制培养方式?(3)是否可采取“创新训练+项目实践+专业研究全面培养”与设计公司联合的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2022-04-21】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精细化培养方向-任绍斌_01

5 城乡规划学系城市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来源:任绍斌PPT

景观学系董贺轩提到景观学系的《城市设计》由2015年开设的《景观城市设计》课程演变而来,通过融合“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专业知识,模拟城市设计编制方法的全过程,并经历了教学大纲优化(2015-2017)、教学模式升级(2018-2019)、教学平台建设(2020-今)3个阶段,课程内容采用5个模块化教学,注重与时俱进,已取得一定成效,并成功获批全院第一门省级一流线下课程。教学中发现,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城市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把握城市设计课程的重点,做出的城市设计往往变成了景观设计作品;课程设置也缺少了“城市设计概论”与景观学系的“城市设计”中间的一门有效过渡课程。董老师代表课程组提出思考:(1)学院是否可以更早期介入或者引导城市设计课程?(2)精细化教学怎样持续地调动学生与老师的积极性?(3)能否理论上统筹兼顾,聚焦于城市设计进行一个系统的基础梳理?(4)精细化培养如何在基础课程教学上向纵深方向推进?

结合以上问题,参会老师们开展了热烈研讨。规划学系洪亮平(图6)针对“城市设计”精细化培养提出3点建议:(1)学院4门精细化课程以“兴趣化”为驱动,建议时间提前至大四及之前开设会更符合学生培养规律;(2)倡导大力引进校外一线实践经验强的设计师、“明星设计师”,甚至社会工作者、艺术工作者等进课堂主讲,体现“高、精、尖、新、明星”特色,提升课程期待值和吸引力;(3)允许各系开展特色的“城市设计”教学,全院精细化培养应是“弹性”和非“定性”打通的城市设计,尊重学生天性,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本源。

规划学系贺慧提出我院“城市设计”面向存量城市规划的当下,显得更加重要,但需区别本科和研究生的“城市设计”教学边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更多注重“形态空间构成”和“形态空间分析”的能力,比如一二年级就注重“形态空间协同”的训练。对应总体的城市设计、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节点或场所的城市设计,从大到小三个层级设置响应的教学内容。学院3个专业“城市设计”精细化培养协同,探讨我们擅长和可拓展的如“空间品质提升的城市设计”和“低碳城市设计”等方向,打造华科的“城市设计”教学特色。

谭刚毅提到,城市设计课程的设置应回归教育主体,即基于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来组织相应的教学。城市认知、城市研究和城市设计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就可以掌握,需要基于一定量的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避免学生“盲人摸象”的学习状态。诚然,校内外教师在城市设计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差别,精细化培养应积极引进校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机会直观、深度地学习城市设计。最后,每个老师对城市设计课程的理解与教学安排大多不相同,但都应基于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求同存异,与时俱进,教学相长。

6 参会老师代表针对“城市设计”精细化培养教学大讨论(从左至右依次为:城乡规划学系洪亮平、贺慧,建筑学系谭刚毅)

黄亚平给参会老师分享了两个城市设计项目的答辩视频案例(图7),他肯定了课程研讨的重要性,并对讨论进行指导和总结发言:1)“城市设计”在建筑、城乡规划和景观的本科生教学中必不可少,精细化课程安排上可以相对提前,相关课程设置从低年级贯穿至高年级;2)高年级的精细化培养应注重视野的扩展,将第9学期课程提前到8学期及之前,确保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3)精细化培养方向最后环节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可以考虑聘请校外行业专家来校授课,引进多方位人才参与教学;4)各专业的“城市设计”基础课程可以按照各专业特点可以保留差异化教学,但精细化提高课程可由学院统一组织,不分专业;5)希望教学口组织在5月份完成4个精细化培养方向交流研讨,形成共识,在新一轮培养计划中修订落实。

各系城市设计课程组教师也表示将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与规范性,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守正创新,多方位、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提升我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人们在看台上的人在桌子前用电脑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7:黄亚平做指导和总结发言

 

 

 

 

 

 

撰稿:王冠宜  

摄影:余田

修订、校稿:殷利华

审核:彭翀、黄亚平、学院教学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