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学科发展的三阶段
高潮:
建筑学科40年发展,第一个辉煌时期是在80年代。那时候老先生们都在(大多是原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的),系里有计划邀请国内外建筑名家来华中讲学,如汪坦、彭一刚、罗小未、刘先觉、李大夏等等这些知名学者都曾在华中授课。创办了《新建筑》杂志,举办了多次重要的学术活动。学科建设有声有色,获得广泛影响。我了解的三次活动很重要。其中第一次学术活动也是陶老师以新建筑的名义组织做的。84年在北京香山,召开“建筑创作思想讨论会”,汇聚集全国的一批知名建筑师和学者,包括东南大学的系主任并且后来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的鲍家声先生,还有一些重要的学者马国馨、王天锡、毛朝屏、傅克成、曾昭奋等,这次活动在建筑学报上也有过刊载。第二次学术活动是1984年在华中工学院举办的,在当时的招待所也就是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二号楼。那时候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小组刚刚成立,参加的人有刘开济、张祖刚、罗小未、齐康、马国馨、向欣然等40余位,这都是后来的建筑学大家,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包括清华大学的关肇邺先生以及国内知名的建筑学者和建筑师都被邀请了过来。第三次活动是1987年10月份在学院100报告厅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是和德国慕尼黑大学联合举办,会议主题为《走向新建筑》主题学术报告会——“纪念柯布西耶诞辰100周年”,有近200人参会,一大批著名学者,包括建筑史学界的陈志华先生、罗小未先生,还有一批重要的建筑师参加会议。当时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系主任T. 施密特教授正在我校讲学。为了那次柯布西耶的展览,他把在瑞士的一些展览的作品复印件全部带到我们这里。那是非常难得的,为此我校还引进了原版的柯布西耶手绘全集,全书共23卷。现在还是我们学院的图书馆重要藏书,可谓是学院的镇馆之宝。所以这些活动影响力特别大,华中工学院建筑学——一个新兴的建筑学科也逐渐为学界所关注,甚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80年代后半段堪称我们建筑学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低谷到新发展:
80年代末,陶德坚老师退休,黄兰谷先生于89年4月突发心脏病去世!当时系里已经准备申报博士点,这件事就被搁置了。从那以后至90年代中期,大概五六年的时间,学院处于一个低谷时期。因为当时受商品浪潮冲击也特别大,很多人觉得在外面随便做一些设计收入也比在学校里面拿一点微不足道的工资要强。自己当时也有所犹豫,是否继续在学校任教,但是后来经过认真思考,还是觉得当老师挺好的,自己从内心里还是喜欢做这样的一个职业。我父母也是当老师的,从小我就在校园里长大,所以也有这么一个“教师情结”起作用吧。一直到97年,可能觉得这样下去很难发展,学院就请李保峰老师担任副院长兼任系主任,我被选为副系主任。在此之前我曾担任过建筑系教学秘书。之后我开始随李保峰老师做建筑系的事务工作。印象深刻的经历是随李保峰老师赴全国多所建筑院系走访调研,尤其是老八校与评估过了的学校。当时系班子一致认为,华工建筑学必须迈过的第一步就是通过专业评估。经过差不多两年的准备,就提交了第一次专业评估申请。终于于1999年顺利通过了有美国观察员到场视察的特别严格的专业评估。评估通过,以评促建,90年代末我们的专业发展又进入新阶段,走上了快车道。我们很快拿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博士点,到11年,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都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建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建筑学科可谓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后面几年参加教育部学科评估,我们建筑学科从2012第三轮学科评估并列第九,到16年第四轮评估我们就并列第六。目前第五轮学科应该也有不俗的成绩。可以说40年的建设,华中的建筑学科进入了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2.民居研究的初心与坚持
受到了很多前辈的影响。对于民居建筑初步的深刻印象来自大一时听张良皋先生讲座的影响,他发现吊脚楼建筑很有意思也很有魅力;还有对其影响比较大的是沈从文的《边城》。他表示,大三时也没想到自己未来成为民居聚落的研究者,只是因为对边城茶峒古镇很感兴趣,就和同学一起办美术班攒钱去了湘西探访边城。在湘西土家族民族村寨走了20多天,从此以后就对民居产生了极大兴趣。
李教授提到,每年和老师们带着学生一起到乡村去调研就是他身体素质最好的时候,每天走很多路看不同的乡村建筑和乡土景观,虽然因天气炎热热会出很多汗,但是身心非常健康。因此,他认为,不管是做乡村研究还是别的研究,只有融入进去,真正热爱它,才能够做出成果。如果说所进行的研究能够拿到多项国家级课题,或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真正感兴趣,进而做了一定的努力。
3.聚落与乡土建筑未来的发展
在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建筑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引导、如何去介入。乡村建设和民居研究目前还有很多误区和问题,如何保护乡村遗产延续乡村记忆、同时如何保证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我们不能只是把民居当做一个历史建筑去看待,因为它不仅仅是遗产,它还可以使用,是跟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现有背景之下,建筑师不应仅仅是研究老房子本身,还应该研究当代乡村如何延续传统、传统村落如何走向未来、在传统村落中如何建设新房子,改造过程如何演变、如何把传统精髓运用到现在建设中等问题,这都是建筑师面临的新的挑战,是值得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建筑本科教学的采访
Q1:对于本专业的本科教育工作您觉得有哪些特色,学生的获得感和成长效果如何?
本科这几年跟之前不太一样,因为这几年房地产行业下行以后,还是对学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本科招生也好,就业也好,甚至到研究生就业时,都会有这些感受,就是跟以前有所不同,不像以前那么红火。但是我们现在觉得这也未必不是一个机会,实际上由于过去我们专业太过“火爆”,全国范围内总的招生数量特别多,随着地产下行行业有一定的压缩,实际上对建筑学人才的总需求量不像以前那么急迫了,这种情况之下可能有一定的淘汰,例如全国范围内那些建筑学学科本来基础条件不太行的、评估没有通过的等等这类高校的建筑学科,可能就会面临着重组,据我所知有一部分院校已经在重组了,它们已经不叫建筑学了,开始叫“建筑科学”等其他名字,也就是说在转型。但是对于排在前列的,比如本科学科评估B级以上的,这些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全国应该属于上乘,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将来依然会成为建筑学界主要的中坚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的本科教育,尤其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应该加强信心教育,或者说让大家重塑对本专业的信心,因为实际上在重组的过程中一定还有优化,好的会更好,弱的被淘汰都有可能。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保持本专业的信心,现在受网络信息等方面的影响太大了,导致了有些本科生对于专业的信心不大,包括研究生也有部分这样想法。其实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对于建筑学的刚需部分都是一直在的,学生将来不是一定会从事建筑设计,建筑学是一个通才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科,它可以适应很多的社会需求,有些同学到车企去了也做的挺好的,当然到设计单位去,我们这样的学校的毕业生依然是最受欢迎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学科要有信心。
Q2:对于现在的本科教育工作,有哪些可以值得优化或者改进的地方?
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来看的话,最近我们老师们也经常在讨论,要进行一些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适应今天的整个行业和社会形势,不能总拿着传统的方式去对照,可能会有一些知识体系的更新,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让大家对这个专业有信心,这个特别重要。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的话,要强化教学教育的改革,这个是无疑问的,因为时代在进步,即便是行业不发生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本身也是有变化的;对于学生来说,我觉得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真正认清楚我们建筑学专业是个很有魅力的专业,建筑类的专业都是有魅力的,做设计这类创造性的工作和自己整体的素质素养都有关联,要求知识面特别广,然后对社会、生活、技术、经济、科学、人文都要进行了解,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个人的观点是,对我们的专业素质要有信心,未来总会是需要我们专业这样的人才的,随着行业变化,在未来若干年也许对于专业人才新的需求还会有所突破,一定不能说现在外部环境变化了,专业就完全没有希望了,这是要不得的。整个中国的建筑市场,比欧美还是要强很多的,前些年建筑学太过于火爆了,谁要会画CAD就有公司要,这反而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火爆,现在可能慢慢地回归到了常态化的状态。
Q3:面对如今的行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您觉得对于本科生来说如何正确认识专业,以及需要在哪些地方进行自我提升?
就像我前面说的,重塑专业信心很重要。我们这个专业还是很有魅力的,不光是创作性的思维。虽然可能会辛苦一点,熬夜、加班、画图,但是就像很多人说的“痛并快乐着”,其实“痛”和“快乐”是并在一起的,等你的一个设计、一件作品做完之后,会有一种充实的感觉,如果你做的还不错、受到认可就会更有成就感,这就是“快乐”所在。建筑学的“快乐学习”可能在过去老师引导得还不够,好多老师的长辈、儿孙都在学建筑,为什么?就是因为觉得这个专业还是很有魅力的。只要有这个素质做下去,累虽然是有点累,但是并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只要把握好节奏,还是可以的。
Q4:面临目前学院本科生转专业意愿比较强烈,应该如何进行专业引导?
其实这还是件比较难的事情。部分要转专业的同学从一开始进校的时候可能也不是怀着真正对建筑学的热爱,对建筑学不是特别了解,可能从方便就业的角度才选择了这个专业,当然大学实际上还是对整体素质的提高,对自我的一种历练。我觉得转专业这个事情应该要一分为二地看,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是对这个专业毫无信心、毫无兴趣,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那就转吧,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但凡你对这个专业的创造性设计工作还是有兴趣,还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那这种何必要转专业呢,转过去得也未必是一个好的专业,说不定未来几年更糟糕呢。
首先从学院、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这一块呢,可能需要转换一下方式,从老师的层面来看是需要做一些引导的。过去大家都会说你要有应对挫折的能力,要有挫折教育,也不要怕打压,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老师经常很严厉地训斥,图纸不行就要重画,甚至撕图的都有,那个时候我们一开始也受不了,后来发现严格训练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但是现在还是拿这种方式教育新一代年轻学子的话,好像可能同学们不太容易接受,在行业不是特别明朗的前提之下,可能更会对学生的专业信心产生影响,所以从教育教学这一块要多鼓励学生,让大家知道建筑学还是很有意思的学科,不光是课堂上的学习,包括实习、调研、走向社会,很多事情都是很值得去做的,而且做了之后你会了解社会各种方面的情况,其他专业并不是都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从学工组织,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高年级的学生干部这一块,其实都应该有统一的认识,共同把专业魅力传播给低年级同学。他们现在辨别能力不是很强,看到的都是负面的东西的话,受到影响会比较大,所以要多把正面的信息传递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