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答辩海报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规划》课程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系五年制本科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于1985年开设以来,经过长时期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路径,从《风景区规划》到《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规划》几经更名,当前遵循“资源评价—管控规划—专项规划”的教学思路,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课程训练,实现教学成果与时俱进。
本课程于2024年4月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南二楼406教室进行结课答辩。答辩邀请到了三位嘉宾——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哈思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张婧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陈明。景观学系本科20级学生共分成五个小组,对各自的课程成果进行结课答辩,分别是《野趣东湖》、《城市绿肺 韧性东湖》、《乐活东湖》、《生态东湖,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以及《江城绿心 楚风汉韵》。每个小组在十五分钟内完成所有内容的汇报,并由三位嘉宾陆续进行点评与答疑。
课程答辩参与教师与学生
答辩会现场
嘉宾点评环节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四组同学的成果吧!
第一组《野趣东湖》
小组成员:张雨濛、何雨露、陈沅晟、宋慧琳
该小组以建设国际性湿地公园、国家级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为目标,系统谋划、整体保护,以保护湿地生态景观为核心,统筹各湖区建设发展为基础,打造独具特色的武汉“城中湿地”绿色名片,使其成为武汉“跳动的绿色心脏”,通过加强历史文化生态宣传教育,彰显东湖自然生态、荆楚文化底蕴之美,打造“野趣东湖”集生态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基地。
第二组《城市绿肺 韧性东湖》
小组成员:李想、邓梦婕、张恒、蔡江泓
该小组以保护武汉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水生态安全并促进武汉经济发展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为总体定位,立足于湿地保护与恢复,以荆楚文化为主题,旨在打造以东湖湿地为核心的集保护恢复、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湿地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湿地公园和城中生态湖泊型旅游胜地。
第三组 《乐活东湖》
小组成员:林东旭、张晨阳、张艺瀛、曲桑拉姆、蒋韵
该小组综合相关规划的发展要求,立足于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将其打造为湿地之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心,弘扬荆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湖,开展科研观测的科教名湖,汇聚游憩体验与产业发展的城中湖典范,并从生产、生活、生态这三个方面达到乐活的目标。本次规划首先理清规划背景与资源本底,基于乐活东湖的定位,由生态功能与管控分区入手,定下生态基调,基于此进行总体布局与规划,而后进行保护与恢复及合理利用的专项规划。
第四组 《生态东湖,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小组成员:熊家乐、魏薇、赵国超、谭争鸣
该小组以风景游憩资源本底特征为基础,结合湿地公园性质及功能定位,以发展战略与目标为导向构建“一心引领,多副协同,三带联动,一环串联,三区多点整合”的东湖湿地公园规划结构;并以景区资源分布为基础,结合湿地公园性质及功能定位,以生态旅游为导向构建了“八大分区”的东湖湿地公园功能区。
第五组 《江城绿心 楚风汉韵》
小组成员:李又朋、仁青曲措、周岩松、黄铖
该小组以保护作为主,结合东湖的文化,旨在打造充满文化魅力的生态东湖。他们规划打造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结合东湖自然资源及地域文化,将东湖打造成为彰显楚风汉韵、滨湖生态、文化多元的世界级名湖,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提升湖泊水质保护和恢复湖泊生态系统;扎实开展生态修复,最大力度保护好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展现华中生态魅力,助力武汉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五组同学汇报结束后,任课教师韩依纹、文晨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整体点评与建议。特邀嘉宾哈思杰、张婧雅、陈明三位专家也就本次课程的学习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提出展望和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同学们收获颇丰!2024年春季学期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规划》课程至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