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校友故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就业 > 校友故事 > 正文

百名校友“新建筑”云展|金海平

发布时间:2024-05-16 作者: 浏览次数:

202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办学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春华秋实四十载,桃李芬芳满神州。2022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40周年华诞,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创办70周年。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建筑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为此,我们将举办建筑学办学40周年系列活动,新建筑云展是活动之一,精选推出历届杰出校友作品,为华中大建筑学人绘出集体群像。

 

金海平于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学士,2009年获天津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硕士,2015年为柏林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品筑设计工作室副主任、品筑一室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主要参与建成作品有:南宁园博园东盟馆、游客中心、体验馆、遗址博物馆和滨水茶室,葫芦岛文化中心、肥城市民中心、西宁五中、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办公楼等项目。

图片

2002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开始建筑学习,到今年正好二十年,借母校华中大建筑学专业办学四十周年这个平台,向各位老师和同行汇报交流这些年的设计工作历程。

 

一、成长历程

01 湘楚儿女

金海平出生的湖南醴陵,是一个山环水抱的丘陵城市,家在西山之下,山上是左权将军纪念碑和渌江书院,没事就往山上河边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了几年绘画,经常背着画板在自然中写生。山水环境陶冶,扎实的美术基础为他从事建筑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图片

钢笔画习作(本科作业) 水粉绘画习作(初中阶段)

大学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是一个冬冷夏热、江湖气重、烟火气浓的城市。学校的方格网布局会让你认定这是一所典型的理工科大学,为了对冲理工直男的印象,学校每个星期都会有人文讲座,杨叔子、涂又光、张良皋一个接一个大学者轮番上台,现在都能记得他们口吐芬芳、激情澎湃的场景。建筑学院就在南门西侧的湖边,每个老师都各怀绝技各有特点:李保峰院长讲建筑概论课,语速极快、信息量巨大,都是他对所考察过的建筑的思考和评论,对什么是好建筑有了直观的认识;刘剀老师给讲绘图基础课,作业迟交一分钟扣五分,说建筑师的时间观念很重要,不可能有迟交的标和迟到的汇报;周卫老师以严格著称,带领学生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来理解建筑,汉润里调研和毕业设计龟山工业区改造,关注社会空间的变迁和人使用的演变;刘小虎老师带着同学们做乡建;还有跟着万敏老师到恩施的山沟沟里测绘道。像黄鹤楼前奔涌的长江一样,空气中弥漫着自由生长的气息。课外时间还会参加一些竞赛,他和秦炜、刘思三个人组队还拿了几个奖项。

图片

本科毕业设计

02 京津旅途

研究生保送到天津大学,成为彭一刚和张颀两位先生的合带弟子。从一个南方蛮夷之野到了北方正统之地,也开始正经学盖房子。第一个参与建成的建筑是利顺德饭店的保护性修缮改造工程,翻找历史信息、现场调研测绘、建模画图、参加汇报、甚至交际喝酒,跟在张先生后面学习建筑的各个流程,以及在过程中让想法落地的斗争方法。

图片

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保护性修缮改造工程 图源AA工作室

跟随彭先生做过一个天津于家堡的研究,带着孙博怡和他一起做手工模型,彭先生画的钢笔画效果图就像从教科书上裁下来的一样,叹为观止。研究生阶段还参加过一个和UCLA的联合设计,许臻和赵劲松两位老师带队,他第一次走出国门看建筑,感叹怎么还能有迪士尼音乐厅这么复杂和自由的设计,也是第一次使用犀牛软件做了一份课程作业,体验到数字化设计让建筑形式自由放飞的畅快。

图片

03 大院成长

毕业后到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院的综合实力让他在各个专业领域都能找到学习的榜样。2015年到柏林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跟着gengnagel教授做了竹建筑的研究,和陈越在德国参观了所有能找到的frie ottos设计的建筑,学习建筑和结构互动的研究流程以及数字化解决方法,尝试从人为造形到符合规律的找形的转变。同时在柏林工业大学跟着Matthias教授和蔡为老师做了一个烟台村落更新的研究,较系统的学习了德国的研究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图片

CadgUDK竹建筑研究

回来后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2016年参加了崔愷院士挂帅的南宁园博园项目,在中国院承接的设计总包项目中,品筑设计团队负责了东盟馆、游客中心、体验馆、遗址博物馆和滨水茶室五个建筑子项的设计工作,熬最长的夜,承最大的压,过程无比艰难,好在最后建成的效果各方满意。2021年成立品筑工作室,在崔海东主任的带领下,设计工作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逐步形成了三个主要探索方向:高体验性的文化建筑,大科学时代的产学研建筑,城市更新和城市生活研究。

二、设计实践

01、高体验性的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能直指人心,关照人的六根知觉和身心体验。为了获得良好的空间体验,建筑从运营策划、功能流线、结构找形、机电综合、景观室内都需要持续的整合与提炼,形成看似简洁单纯毫不费力实则费劲心思的空间营造。

葫芦岛市文化中心是参加工作第一个从投标到建成的文化建筑,在入门老师张波的带领下,金海平完成了图书馆部分的全套施工图纸绘制。用地沿中心景观狭长展开,布局用一个沿街的大连廊将三个独立的展馆联系在一起,大连廊形成了城市级别的公共空间。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情况让他对功能决定形式这句现代主义的宣言有了不同的看法,在文化建筑中,抽象的绝对功能与真实的多样的人使用不完全是一回事,一个教堂可以是一个祈祷的场所,也可以是个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是餐厅,空间的质量与被当做是什么功能使用没有必然的联系。

图片

图片

葫芦岛文化中心 图书馆入口和中庭

肥城文化中心是一个持续十二年历经波折目前仍未完工的项目,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功能组织到一个有标志性的巨型桃形结构之中。平面形状与场地契合,立面形式与当地桃文化元素有关联,建筑围合成的二层广场,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公共空间,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广场,如同传统的庭院,人沉浸在四周包裹的世界之中,能够区别内外的完整的世界之中。项目在停顿多年之后,最近重新启动建设,公共空间和结构框架的价值被认同并被延续,而使用功能依据现在的需求几乎完全被重新设计。什么是建筑的长久价值?空间尺度、光线、场景氛围的价值被认同后,物理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结构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图片

图片


南宁园博园项目中品筑团队参与了东盟馆、游客服务中心、体验馆等五个场馆的设计,在崔院士的指导下,设计建立起了与大的广西地域环境,场地所在的山水园林环境,以及每一个建筑具体的用地环境之间的联系,深刻的体会到建筑所在土地的文脉和地脉。设计首先从广西特有的民居寻找适应亚热带气候与风土的原型,屋顶、桥、架构是数千年传统建筑智慧的图示。在研究每个建筑典型使用场景和行为模式下,将原形建筑布局选址在园林之中。最后是依据具体的场地环境塑造建筑布局。宏观的气候和文化,中观的规划,微观的地形与使用,三个层次的关照让设计能够恰当的安放在场地之上。

游客服务中心是园区大门,大屋顶的原型能够给入场人员遮风避雨,山脚下半围合的建筑形成了从城市到山林的过渡,指状楔入景观的服务建筑让建筑能更好的与景观互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盟馆是十国展厅,风雨桥的原型能够形成手拉手连接交流的空间,弧形是适应水湾尺度,更是营造积极互动空间的巧妙策略。

图片

 

图片


 

图片


体验馆是架构,密柱间架起的平台提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互动活动的场所,多边形的平面更加触发了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

图片

图片


长子文化中心是之前关于文化建筑的思考延续,同样是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多种功能的强整合,同样是与当地文化元素建立关联,与城市环境契合的标志形体,设计特别关注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为当下创造集体和个人活动的愉悦场景,让城市居民愿意来这里,喜欢待在这里,真心的分享这里。我们策划设想了十个空间场景,每个空间都对应一种人的基本体验行为,用这种方式准确定义使用者和建筑的关系。

图片

图片


02、大科学时代的产学研建筑

大科学时代各个学科呈现出交叉汇聚融合的趋势,不管是知识传授的教育建筑,还是知识生产的科研建筑和知识转化的生产建筑,建筑空间呈现出更开放更互联更综合的态势。

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的方案(投标第二名)探讨了在超大型综合性校园规划中如何适应大科学时代学校和学科发展,学校按学科群组织成学科组团,学科组团内部为紧凑的街道和广场连接,紧凑布局留出弹性的发展用地和生态绿地,规划形成多级共享体系,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

图片

图片


在西宁第五中学的项目中,教学、活动、生活按综合组团适当紧凑靠场地边界布置,空出中间的坡地公园,建筑朝向依据山坡的等高线适当扭转,形成山地园林式的空间体验。

图片

图片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金融交易中心(中标方案)采用二进院的方式,通过室内多进中庭,室外多标高庭院形成一个能够提供多种交流场景的金融办公和研发空间。

图片

图片


南宁宁福新能源办公生产园区将原本孤立的楼栋通过连接与错动的方式,形成一个400米长的绿色大连体建筑,转译研发工艺要求,为新能源的生产研发生活提供了一个适应南宁气候的绿色园区。

图片

图片


03、城市更新和城市生活研究

遇上青海海东市撤县设市的机缘,参与了海东市从风貌设计、朝阳山片区城市设计和重点建筑项目的全尺度城市空间研究,小街区密路网、低技术高情感等策略为西部中小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参考样板。

图片


近年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存量时代,其三段求学阶段的结业设计都和城市更新相关,近十年来一直在持续学习研究城市更新和建筑再利用的课题,但参加工作的这些年还是以新建建筑为主。唯一落地的建筑再利用的建筑中,肥城文化中心算得上一个,项目在停顿多年之后,公共空间和结构框架的价值被认同并被延续,而使用功能依据时代的需求几乎完全被重新设计,自己参与最初的设计,又在未竣工时更新利用,对建筑师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三、相信设计

01、相信设计的原点来源于体验

建筑师的工作同艺术家、科学家等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并无二异,认识世界并将所认为美好的世界前景描绘和建造出来。去体验好的建筑和场所是设计的储备阶段,前些年工作室有组织一些国外考察,参与的项目分布于全国各地,去柏林交流那半年更是将欧洲跑了个遍。他体验空间的方法是旅行写生,每看到一个有感觉有触动的地方,就会掏出速写本画上一张,有自然栖居、也有城市空间和个人空间,持续积累下来也有几百个地方的旅行记录,为此还建了个旅行写生的公众号玩,这些活生生的体验往往也会反哺到设计过程之中,形成设计的触发点。

图片


02、相信设计的价值源于创新

面对一个建设项目,建筑师能够提供的服务是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好的设计是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在每个项目中都试图做到有所创新,至少做得和原来的自己不一样,“宁可在创新中失败,也不在保守中成功,作为一名大院建筑师,工作以来平均每年参与三个投标,每一次都是一场自我突破创新的决赛。从多目标需求中梳理出一个必须目标,为必须而设计然后将这一点作到极致,这是简化的方法。应用结构、材料的新技术,固守住建筑本体,用结构、构造、材料创造空间。自然的精神,可持续化的接地设计,开启自然的力量和智慧,与自然为友。应用艺术创造的最新成果,用艺术来感染和激发人。简化、建构、自然和艺术是他所认同依循的四个主要的方法。

图片


03、相信设计之美的基础是真实

在行业内卷、美图泛滥的当下,真实成为越来越可宝贵的品质。接触建筑设计二十年来,建筑已经从专业、职业、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能自洽的生活方式。做自己认同的事情才能更愉悦更出色,在设计这条道路上,他也希望能够一直做到对客户真心实意,做设计真情实感,盖房子真材实料,搞科研真知灼见,拿业绩真金白银。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