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术方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建筑学 > 学术方向

一 学科方向

  根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2015年的目录增补,落实建筑学一级、二级学科的设置,结合建筑学系长期形成的科研优势和发展布局,进行学科方向和学科团队设置。学科团队形成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副教授为骨干,中、青年讲师为主体,博士后和博士生为重要力量,形成老、中、青梯度建设、传、帮、带动态进步的学科布局。围绕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绿色与健康建筑理论及其技术、计算性设计理论与方法(培育)等方向开展科研工作,教、研、产融合,逐步建构国际特色、国内知名、中部领先的特色建筑学科集群。

现设置5个科研团队,进行相应学术方向的创新研究:

 

1 科研团队

1) 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

责任人:刘剀

团队成员:李保峰、赵逵、沈伊瓦、管凯雄、白晓霞、张婷

 

2)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责任人:汪原

团队成员:周卫、彭雷、姜梅、王振、周钰、贾艳飞、巫溢涵

 

3) 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责任人:李晓峰

团队成员:谭刚毅、万谦、雷祖康、郝少波、李纯、徐怡静、范向光、汤诗旷、

陈国栋、雷晶晶、董哲

 

4) 绿色与健康建筑理论及其技术

责任人:陈宏

团队成员:徐燊、刘晖、邱静、管毓刚、李新欣、周雪帆、陈秋瑜、韩梦涛

 

5) 计算性设计理论与方法(培育)

责任人:刘小虎

团队成员:谭刚毅、黄涛、刘晖、王振、陈国栋、韩梦涛

 

2   学术交流

1) 大师讲堂

近五年有68人次的院士、设计大师和国际一流学者在我院《大师讲堂》讲授课程,包括邹德慈院士、何镜堂院士、叶嘉安院士、程泰宁院士、常青院士、崔愷院士、孟建民院士、吴志强院士、段进院士,阮仪三大师、杨保军大师,杨瑛大师,桂学文大师,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前主席Pierre Laconte(比利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学术委员会负责人James Reap(美国)、国际古迹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前主席Siefred Endes(德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文化助理Francesco Bandari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和信息和文献部门主任,“保护和发展21世纪亚洲世界遗产城市”特别计划协调员Minja Yang等。

 

2) 新建筑春、秋论坛

新建筑·大家讲会”、“新建筑春、秋论坛”是针对建筑类学术在课程教学之外的课外学习课堂,自2016年起,定期于每年5-6月展开,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秉承“顺应行业实践转型与拓宽学科研究视野”的宗旨,邀请来自业内校外、不同地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从实践与研究的不同维度,对建筑类学科理论与设计中不同层面的命题进行分享,以指导学生从学科学习向行业实践平稳过度与顺利衔接。

六年来,共邀请专家学者近40人次参与讲学。即使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也以线上互动的特殊方式继续,没有阻止讲堂作建筑类专业学习平台的作用,各位专家学者的倾力相授更激发了同学们对建筑、人居环境的多维度与深层次探索,发展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会在未来继续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

 

 

3) 国际学术交流

契合建筑类学科国际化教学的趋势,落实开放式办学理念,建筑学系积极实践学校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精神,本着“走出去”的思路,主动拓展国际合作的教学模式,国际合作办学从外引模式,步入自我建构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创国内建筑院校国际化教学项目等经验。老、中、青教师赴欧美建筑院校进行外访和讲学,连续举办了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不断扩大专业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我系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荷兰代尔夫特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同时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等项目。

以我院2016年至2020年先后四届开展了欧洲历史建筑与城市国际工作营为代表,我系组织了大量国内外国际工作营。参加国际工作营的全球院校包括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都灵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希腊帕特雷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国际工作营采用测绘、案例调查、课堂教学和现场设计等多种形式,主题分别为:城市-当下的存在、历史建筑复兴和城市保护再设计、边缘与门户-罗马广场片区的设计、历史城市中的活力再生:雅典城市公共空间的反思,我院近百名本科及研究生先后参与其中。联合设计工作经验发表在《建筑学报》上。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