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景观学系召开2023年全系教学研讨大会

发布时间:2023-06-01 作者: 浏览次数:

 

     525景观学系在南四楼N300系会议室开展五月份教学研讨(图1),聚焦风景园林本科的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协调,构建贯穿大一到大五递进式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研讨会邀请了学院副院长谭刚毅参与指导,会议由殷利华主持,景观学系全体教职工参会

 

WechatIMG5400

1 教学研讨会现场

环节一:智慧树团队AI课程介绍

 

殷利华首先介绍了智慧树团队情况,本次研讨会特邀请该团队,围绕“AI”课程开展交流,通过“知识-问题-能力”的介绍,提出数字化教育转型既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每位教师自身的需求。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经历了“精品课程(课程创新)-视频公开课(全貌)-一流课程(碎片化)-新形态课程(融合)”的发展历程,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课程的建设与创新是无止境的。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对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如何使用知识图谱等数字化手段,为后续课程建设及课题申报提供了新思路?通过AI+知识图谱新形态课程建设来开展以上问题的讨论。

2 智慧树团队进行课程介绍

 

环节二: 教学团队教师积极深入交流与研讨

 

研讨会第二个环节主要聚焦景观设计课程的研讨,该环节由徐利权主持,各课程负责老师对本设计课程内容进行介绍,随后课程团队就课程前后课程衔接、教学内容模块开展了烈的讨论。

1学期的《设计初步》课由秦晴发言交流,围绕课程目标、内容展开介绍。课程从“生命的过程(自然笔记)、地形的故事(空间测绘)、风景的尺度(城市印象)”展开教学。具体包括设计入门——三大构成;现场体验——外部空间测绘与场地整体认知;观察思考——大师作品认识与评价,让学生能直接掌握基础表达能力。最后提出几个讨论的问题:第一,“自然笔记”内容如何做的不像小学生作业;第二,后续如何与《设计初步》技能协同;第三,知识和能力培养构架如何设计;第四,课程的游戏化建构与评价路径?

2学期的《景观设计初步》由苏畅提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案,在原有的《景观设计初步》基础上,围绕景观原理概论——概念生成与方案构筑——场地感知与调查——空间塑造”构建教学模块。强调学生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以及景观空间塑造能力培养,以地形层、植被层以及构筑层三层为核心内容开展教学,为第三学期《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I》课程进行衔接。

3学期的《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I郭晓展开介绍,提出作为建筑与景观设计基础能力的入门课程,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公共建筑、小型场景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树立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设计思维培养与设计表达能。选择东湖绿道驿站和小型幼儿园作为设计对象,强调空间与环境的关系,让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深刻理解景观专业特色。通过2022级的首次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

4学期的《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II王通展开介绍,提出该课程目前正在进行,还未结课,课程体系构建还在不断完善目前课程内容通过“庭园与别墅”推进设计训练,同时提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II》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III》的课程是否可以对调,确保设计能不断深度推进

最后董贺轩提出《城市设计》课程调整安排,考虑风景园林专业同学前期对城市设计相关课程接触不多,在第七学期《城市设计概论》课程中增加课时,通过设置四个模块,分别是“土地利用专题、景观设计专题、建筑设计专题、历史保护专题”,通过专题设计增强同学们对城市设计理解,为第八学期的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万敏、戴菲、殷利华、徐昌顺、龚建、徐利权、陈明、宋霖等老师针对各门课程,都提出了宝贵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加强设计本质的思考,培养学生场所感的建立、审美原理、设计与艺术结合、行走的景观等。同时可以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关注近现代思潮等趋势,融入设计研究。有老师提出古建设计可以纳入到园林史或者建筑史中,确保《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IIIIIIIV衔接更密切。认为设计课程应该做精,不一定要做量,同时考虑恢复“一亩园”设计课题等。大家的建议为下一步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殷利华做研讨会总结发言。她首先表示本次课程研讨非常烈,各位老师都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下一步按照学院的统一要求与思路,继续完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群体系与内容,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也期待设计课程群能达到预期效果。

 

 

5 景观学系参会老师(从上到下依次:秦晴、苏畅、郭晓、王通、董贺轩、殷利华、龚建、陈明宋霖、万敏、谭刚毅、戴菲、徐利权、徐昌顺)

 

文案:徐利权

摄影:徐利权 石云

校对:殷利华 董贺轩

审核:何立群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