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办学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春华秋实四十载,桃李芬芳满神州。2022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40周年华诞,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创办70周年。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建筑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为此,我们将举办建筑学办学40周年系列活动,新建筑“云展”是活动之一,精选推出历届杰出校友作品,为华中大建筑学人绘出集体群像。
杨念东,1996年进入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学习,2001年6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留校工作一年后,于2002年赴法国留学,2005年10月毕业于法国巴黎圣贤祠-索邦大学(巴黎第一大学)“园林、景观、土地”专业,获法国DEA(深入研究)学位文凭。
![](/__local/7/5D/7E/2B21516543C6F150DC11094BFD6_87976C01_30DB5.png)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经理、董事、党委委员
正高职高级工程师
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现任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党委委员,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湖北省政府投资项目咨询专家、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专家、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专家、湖北省科协九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系校外硕导、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专业校外硕导、湖北大学艺术专业校外硕导、湖北美院工程艺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主持或参加课题研究、城市专项规划、园林绿化设计、建筑设计等各类项目百余项,主持编写书籍并公开出版5本,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国际、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市级奖项30余项,获得国家住建部先进个人表彰1次,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1次,“武汉五四青年奖章”、“武汉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等。
杨念东先生及其武汉园林设计院团队,秉承“守正、创新”的专业态度,坚持“生态当总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主张风景园林的设计原创,倡导风景园林、城市景观与自然生态、人类活动的和谐统筹,积极探索、实践园林景观解决城市综合问题的有效途径,先后完成了一大批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专业力量,践行了“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华科大校训精神。
1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
The 10th China (Wuhan)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sition
项目获奖情况:
第三届联合国C40城市气候领袖群城市奖
第四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
2016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8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9年度IFLA自然保护类优秀奖
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2017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二等奖
2015年度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017年度湖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2015年入选“武汉市十大最有影响力工程”
2015年度武汉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015年度武汉市双十佳创新项目
2017年度武汉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项目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谢先礼、平涛、姚婧、魏荣刚、张曜、唐强军、李良钰、韩尚才、陈晟、季冬兰、李冰、武立华等
项目选址于武汉市地处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核心区。项目用地213.77公顷,主场地以三环线为界,三环线以北属东西湖区,主要为金口生活垃圾填埋场,是亚洲单体最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场,垃圾总容量超过500万立方,约700万吨,在园博园建设之前,这里是城市、市民避之不及之地。
为凸显本届园博会的地域特色,园区规划以楚文化为主要设计构思,结合基地地貌以山水十字轴为线索,通过“北掇山、南理水、中织补”的手法,规划了东西方向的山轴和南北方向的水轴;形成了以荆山、楚水为主体的公共景区和以各类展园为主的展园景区;同时通过两座生态织补桥,巧妙地将被城市快速路分割的南北两区场地、交通和生态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山水连枝,双轴两区”的整体格局。
![](/__local/8/B3/C7/47D621A094542A6E339F3B4452A_3A56E551_6527F.png)
![](/__local/1/E2/0D/17EC09F56D07B9BE5FDC1F91A6A_1D73B89E_642F4.png)
![](/__local/1/4F/DB/2DAF3F14F2536A2306AB4EAAB87_4E8AB438_7D119.png)
![](/__local/D/C7/A3/8C6F1294E03CD7890F0F632E3E5_85A3FC6A_63511.png)
![](/__local/0/AA/07/5F5D4BFC92E1C0CC1492018A847_3EED2568_32C55.png)
2武汉环东湖绿道
Wuhan Ring East Lake Greenway
项目获奖情况:
第五十四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大会“规划卓越奖”
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18年度“园冶杯”市政园林金奖
2019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7年度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017年度湖北省市政示范工程金奖
2018年度武汉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2018年度武汉市双十佳优秀创新项目
项目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吴兆宇、季冬兰、让余敏、盛聂铭、陈晟、刘超、唐强军、李冰、熊庆锋、闸文、熊颖、韩尚才等
101公里的东湖绿道,通过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梳理,形成了湖中道、听涛道等7个主题段,充分展示了东湖的自然风貌。绿道建设将城市最大滨水公共空间还之于市民,激活区域的活力,城市管理更新及绿道建设的理念起到了示范效应,形成了中国绿道建设的新模式。同时取消多个景点的门票,成为市民的共享空间。
东湖绿道由市民、专家与设计师共同规划设计,开展了40多个专题研究。以最少干预的理念,进行保护性设计,使得水质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提升。
![](/__local/3/31/FF/53F69A6053AACF08E2A597FB307_E8625D69_50613.png)
![](/__local/5/A1/0C/D7CF988D3F9BB68F68740A5A2D4_59DDED54_54875.png)
![](/__local/A/F1/08/84476A0F47A357049900F811F5B_6A719BDE_60726.png)
![](/__local/3/D3/FF/E9B8B10E3F3804280C03BDCCE9A_D52F3EB7_5C5BE.png)
3光谷综合体地面景观
Ground Landscape of Optics Valley Complex
项目获奖情况:
2019年首届武汉创意设计大赛最具创意设计奖
2019年首届武汉创意设计大赛公共空间设计金奖
2019年度武汉市十佳创新项目
项目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杨逸、让余敏、季冬兰、田边、石教马、熊辉、蒋静雯、宁宇等
光谷综合体位于光谷与武汉主城区联系的重要通道,是珞喻路、鲁磨路的交汇点,总景观面积约16公顷。作为武汉地标之一,用“星河”代表光谷未来,“六拱环桥的结构”体现着武汉设计之都的工程技术,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平衡;涟漪之花——代表武汉,体现着湖北武汉特有的“百湖之市”的地域特色,满足形式与文化的统一。特有的规划结构“五行”——表达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展开一场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们对宇宙、对未来的思考,形成布局与功能的结合。
借助光谷综合体建设的契机,通过景观设计,将城市印象与光谷特色链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让过去发生的与未来即将发生的进行一次历史的对话。全新投入使用的光谷广场惊艳亮相,必将向世界展示亚洲最大综合体的魅力和胸怀。
![](/__local/8/63/4F/40FADA1CCF4AC0FCCFC636DFA2E_056098A7_6FD8D.png)
![](/__local/B/F3/AB/CA17606B0124DCB525EF2D67624_F792A06E_ABAF3.png)
![](/__local/E/67/38/6F9AC1A47D55BC2FF52E59D89CE_EDDCF4AE_757E9.png)
![](/__local/A/2A/AC/C3F119CB9D3EB2FF613D6D68B00_1E1BF7E4_6356D.png)
![](/__local/A/E9/36/1DBCF1ABD096EF8E461A634DF36_C2C4DA64_5E14E.png)
4戴家湖公园
The Daijia Lake Park
项目获奖情况:
2017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7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计成奖”三等奖
2018年度“园冶杯”市政园林大奖
2017年度湖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二等奖
2019年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2017年武汉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2019年武汉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2019年首届武汉创意设计大赛公共空间设计银奖
项目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杨逸、季冬兰、让余敏、王双双、叶婷、熊辉、田边、陈晟、郑学军、吴兆宇、龚贺明、王亮等
戴家湖公园位于青山公园以东,南以五九铁路为界,东临三环线,西接建设十路。高架桥和铁路将地块给割裂失去与周边交通的衔接。原址是青山区的一片污染严重区,武汉水泥厂和粉煤灰堆场区,总规划用地90公顷。
戴家湖,50 年代一湖碧水,60 年代一池煤灰,80 年代一座“黑”山,本世纪初一堆垃圾。“百湖之城”武汉恐怕再难找出一个与青山区戴家湖相同命运的湖泊,它由湖变工厂,又由工厂变湖,再变成垃圾堆,最终蝶变成一座美丽的公园。死死生生,悲喜交集。戴家湖的演变轨迹,是我们发展理念逐步转变的缩影。在那个“先生产后生活”的年代,曾经一切让位于工业生产。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意识到永续发展的重要,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了不二选择。
武汉第一个“起死回生”的湖,“迷失”近半个世纪。2015年戴家湖公园开园,竖有武汉第一块生态警示碑,设计以景观方式讲述了这段历史“弯路”以及“生态回归之路”。
![](/__local/D/E4/54/E7EF3F810548CD41561A15CC023_10EA3F94_6FA42.png)
![](/__local/F/D3/B3/7D77F5BB8E5769DC5A32E233747_C29F2861_4F46A.png)
![](/__local/E/1E/D2/0143BB3A49BDD6A731E410F1ADE_2005954A_68549.png)
![](/__local/D/25/01/A44FDDABD4FAF357645F2A58FF8_F154844A_5FCE8.png)
![](/__local/0/13/B0/2E15413549B4B1FF4CC7B65EBAF_315C4D6A_59FE6.png)
5中山大道综合改造
Comprehensive Reconstruction of Zhongshan Avenue
项目获奖情况:
2016 年入选“湖北十大事件”
2017年度武汉市十佳创新项目
2019年度武汉市市政公用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9年度SRC优秀城市街景项目优秀奖
2019 年度湖北省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
项目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刘凯敏,季冬兰,魏荣刚、成刚、张勇,韩尚才,李冰、李宗泽等
中山大道综合保护与改造工程(一元路至武胜路段)总长 4.7 公里。由一元路——大智路的古典文艺风貌、大智路——前进一路的新旧交融风貌段,前进一路——武胜路的现代简约风貌段组成。同时串联了水塔、武汉美术馆、长青广场以及三德里四大景观节点和多个地铁站点。
中山大道见证了汉口百年的繁荣商业发展,承载了武汉的城市历史文脉。设计以“十里绿廊、百年老街”为目标,用景观织补邻里空间、创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还市民一条步行为主、宜游宜行宜憩的绿色街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充分尊重现状,保留并保护近百年的老树,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扩宽的人行空间,延续法桐为行道树,形成了崭新的绿荫长廊。就地取材,用老街区废旧的砖石为材料,以口袋公园的方式去缝补零散的街角,创造了绿色的邻里空间。依托地标性的建筑,改造原本闭塞的景观布局,有机更新为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成了公众参与的地标性节点。
![](/__local/6/5E/21/F566367A8F942A13E6A8E92AE32_84B083EF_5FF36.png)
![](/__local/E/0B/FF/C477725C7DA92E8E293EAB70384_2AEF7523_6FC00.png)
![](/__local/A/D4/BB/661F0F1E5010092ACF092E72BA7_06D92A6B_B7272.png)
![](/__local/E/B9/E7/776F104F543E10E231356902F0A_44D50398_6A4AE.png)
![](/__local/A/BD/03/2507CADBD94A41177ED063F3AA1_79FAD284_38A4B.png)
6沙湖公园
The Shahu Park
项目获奖情况:
2015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计成奖”三等奖
2016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等奖
2019年度武汉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优秀奖
项目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盛聂铭、李冰、陈晟、魏荣刚、季冬兰、马婷婷、张曜、祝培红等
沙湖公园设计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深入研究历史文献《沙湖志》,力求恢复“沙湖八景”。整体布局顺应自然环境,从功能上划分为:“历史人文区、市民休闲区、 人文艺术区、生态湿地区和运动森林区”五大区,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融合。在充分发挥生态效能的基础上,为游人提供文化娱乐、运动养生、游赏休闲等多元功能;打造人文与自然景观交融、城市与湿地水体特质互动的综合性开放空间,充分彰显江南城市湖泊湿地特色。
![](/__local/A/BD/03/2507CADBD94A41177ED063F3AA1_79FAD284_38A4B.png)
![](/__local/1/91/DB/1801A37440FA9DAD75972D6D196_1744D321_4D5CC.png)
![](/__local/F/92/8A/2551E841A2C5288DCA8ED7D677F_D43F9645_35AD7.png)
![](/__local/7/57/94/2C4F072479DB2970F6226A8395B_1714725E_5A1AA.png)
![](/system/editor/ueditor_news/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IMG_260](/__local/5/CE/E8/2E77D618E0DE65F46E1EC3CAD90_9361FFDA_1E27D.png)
7第三届湖北省(荆门)园博会
The 3rd Hubei (Jingmen) Garden Exposition
项目获奖情况:
2020年度湖北省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项目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谢先礼、冉高军、张萌哲、肖再强、程军、闸文、姚婧、王奇峰、陈晟、龚贺民、张磊、王亮等
荆门园博会紧贴时代发展,以“隽秀荆门、健康园博”为主题,依托山水本底进行风景营造,以水为核心、以山为骨架形成“一轴两区”的空间结构。一轴为健康山水轴,打造24个生态修复场景,创新的以场景互动的园林体验讲述生态故事;两区分别为以健康慢生活中心为主题的园林生活区和以山水感恩、健康守护为主题的荆楚灵秀区。园博会以风景园林为载体,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理想人居环境示范样板。
![IMG_256](/__local/4/D1/D7/C74A64C1FD3CCBA99662F972151_21E8946F_387D2.png)
![IMG_257](/__local/4/8A/95/E318B3150F2B008B9ACEC84CDC6_4C99BBCD_2C313.png)
![IMG_258](/__local/6/62/E1/AC07415030DDE68AC675BD27E24_E6BC0A3C_32186.png)
![IMG_259](/__local/0/85/90/0B4F9B19CF540286D248B3DE738_2C67BC7F_1BCFB.png)
![IMG_260](/__local/D/8D/C1/8313498D5EB190F8A3A5A92C3F3_10AA563F_2778F.png)
8梁子湖环湖绿道一期EPC工程
Phase I EPC Project of Liangzi Lake Greenway
项目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李冰、姚蕾、让余敏、梁巍、杨静、张萌哲、汪伊芬、李鹏、李良正、孙正均、胡霞、朱立明、涂小康等
该项目位于鄂州梁子湖区西南侧,起于鄂州梁子湖区涂家垴镇码头,止于细屋金湾,用地呈带状,全长16.8公里,总面积约18.2公顷。本项目为乡村振兴EPC总承包工程,依托设计主导的优势,项目团队优先考虑保护和修复现有生态环境,大量保留既有的场地环境和生态资源并加以改善。同时发挥团队乡村旅游策划优势,将更多的创新设计理念转化为符合地域特色的网红景观打卡地,建设了万亩葵园、泡桐营地、万秀晒场等一批特色景观节点。并在沿途道路两侧栽植特色行道树,打造八大特色段让游客能体验到景色各异的乡村风景。
![IMG_256](/__local/3/F3/6B/2150DFFC57D95C1B0419CA8092B_E1868DBD_1EB84.png)
![IMG_257](/__local/2/1B/91/2ABDCF7AC43E8DDB487F1BBFDB2_60F690E0_22FE3.png)
![IMG_258](/__local/D/45/D8/C6A79339110BCC6DBF3C7D63EB4_B7895576_2B0C5.png)
![IMG_259](/__local/4/47/59/7FAF347233B422A635DAC97004B_E01D7046_2180B.png)
![IMG_260](/__local/7/40/93/C7B9FF8C96A3D5C1168532FC1FE_7C73BCD5_1426E.png)